“拿钱掏出手也不卖给咱中国”,日本和德国当年硬是合伙堵截了高铁车轮,目的是遏制中国高铁的进步。
平时我们只顾着看高铁飞速奔驰,根本没多留神那托着列车转动的车轮。别看它就是块铁疙瘩,里面蕴含的技术含量比起高铁上其他关键零部件,丝毫不逊色。
尤其是在中国高铁刚刚起步那会儿,我们走的路子是引进、消化、吸收再自己创新,跟外国企业也干过不少合作。
可核心技术他们死活不肯卖,还立了个“三不原则”,宁愿少赚点也不让咱中国学去。碰上这种封锁,中国高铁的车轮到底咋闯过去的呢?
技术封锁逼出来的决心
中国高铁起步那会儿,走的是“先引进、后研究、最终自主创新”的老套路,那个时候咱们从日本、德国这些高铁强国学了不少,进步的确挺快,可关键的高铁车轮核心技术,人家死活不肯透露给咱。
更狠的是,日本、德国干脆定了“三不政策”:不申请专利、不公开论文,也不让咱们去参观考察,技术封得严严实实。咱们能学的都掌握了,可高铁车轮这块,一直像个谜团,怎么也弄不明白到底咋整的。
这被掐脖子的滋味真是憋屈得很,就像高铁里另一个关键零件IGBT芯片一样,那会儿咱们每年得砸十几亿去进口,买回来的还老是次品,坏得一塌糊涂。
被这阵子给卡得透不过气,大家才清楚地认识到:核心技术可不是光砸钱就能买到的,光靠市场交换技术那套老招数已经不顶用了。想让高铁跑得更快更稳,车轮得死死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大概在2008年前后,国家低调启动了个关键研发任务,目标相当明确:打造一套完全自主的高铁车轮,具体承接这活儿的就是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钢)。
那会儿有个名叫赵海的小伙子,刚从东北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当上了研发骨干,肩挑这项挺硬的任务。
研发这活儿可不简单:高铁轮子得顶得住六十吨重的车厢,跑到三四百公里一小时还得不停地转,不能磨损太快,还得够结实不容易断裂,不管是冻得发抖还是热得冒烟都得稳当。
整个研发过程中得过五十多个关键关卡,没啥捷径可走,只能老老实实地试试错,再试再改。
幸亏他们不是孤军奋战,赵海和团队在实验室埋头苦干时,全国的产业链也鼎力支持,宝武、鞍钢专门搞出了适合高铁车轮用的特种钢,原材料问题这下妥妥解决了。
济南二机床搞出了先进的锻造生产线,把实验室的设计快速变成了成品,湖南株洲还建设了轨道交通产业园,几公里内所有配套企业齐全,整个工业链条配合得紧密无比,研发进度自然蹭蹭往上涨。
国产车轮反超
马钢团队拼了好几年,废寝忘食地琢磨,最终在2010年造出咱国产的高铁车轮,时速能顶上200到250公里,后来还装到车上跑了64万公里的测试,性能一直杠杠的,没闹出啥幺蛾子。
试验一过关,他们眼疾手快地把目标提到350公里时速,令人咋舌的是,没到八个月,材料研发和工艺设计就全搞定了,速度快得让人咂舌。
2017年,咱们国产350公里时速的车轮顺利拿下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通行证”,正式开启批量生产。检测数据相当给力:抗疲劳强度比进口货强出20%,重量减轻了15%,成本也降了30%,优势杠杠的。
换句话说,中国不仅能自主制造高铁车轮,做得更棒、更划算,彻底摆脱了对进口件的依赖。
咱们眼看着就能完全不靠进口车轮了,那些外国老牌供应商立马使起了绊子。今年3月,日方住友金属和德国BVV集团突然宣布不给咱们供货,理由是“保护技术”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其实就是想掐住咱高铁的脖子,拖咱们的后腿。
这回,中国没被吓得腿软,反倒率先变了玩法,咱们重新制定了《高速铁路车轮技术国家标准》,把准入标准拔高了好几个台阶。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了个“400摄氏度连续高温制动稳定性测试”,这测试就是模拟列车连着急刹车,让车轮温度冲到400度,看看还能不能顶住,这门槛贼高,直接把日本和德国的轮子给拦在外头。
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
估计日本和德国自己都没想到,当年使劲对中国搞技术封锁的德国BVV和日本住友金属,结果如今反而被市场给踢出局了。
明摆着的数据摆在那:BVV第二季度营收猛跌18%,住友金属的股价一周内就缩水了7%,这对它们来说可真是当头一棒,失去了中国市场,这些企业亏得真是不轻。
比起丢了市场,更让人揪心的是话语权彻底易主。过去中国工程师去参加国际会议,都是坐那儿听别人讲规矩、定标准;如今情况大变样,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赶着学咱们的标准。
到了2023年,中国已经带头改动了65项国际铁路标准,参与制定的项目更多了。咱们早就不再是别人屁股后头跟着跑的那个,反而成了能出主意定规矩,甚至某些领域能说了算的“大老板”。
今年9月,中国正儿八经地宣布“复兴号”超高速列车的车轮已经可以大批量生产、陆续下线啦。这新一代的车轮不仅更轻巧、更结实,还特别耐磨,不光能稳稳撑住400公里时速,甚至还为未来450公里时速的商业运营,提前留足了技术空间。
这就是说,咱们不仅搞定了“能不能造”这个难题,还顺便给下一代高铁的性能定了个新标杆。
现在,国产车轮不仅轻松应对国内那4.5万公里,占全球70%的高铁线路,还远销海外,越来越多国家开始用上咱们中国造的车轮,连中国的标准都被更多国家认可了。
这不光是产业升级的一个大胜利,更代表着中国制造从跟跑变成领跑的标志。咱们得明白,真正牛逼的不光是做出世界顶尖的产品,还得能立起新的规矩,让别人得按着咱的标准来玩。
中国高铁的车轮一开始是白手起家,才这么点年头,就完成了从落后到领先的华丽转变,这背后得靠国家研发体系、产业链配合和战略坚定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