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我们刚改革开放不久,不少人趁着这个东风发了家。大家一有钱就是改善生活,高级轿车买不了,酷炫的摩托车还是可以的。所以第一批发家的人就喜欢买辆摩托车,走到哪里谈个生意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其中一款摩托车风靡全国。
那就是“幸福250”的钢铁猛兽,原型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经典摩托。彼时国家工业底子薄,技术人员对着图纸日夜攻关,硬是用榔头敲出零件,用铁皮焊出车身,最终造出了一台排量239cc、马力10匹的“争气车”。
80年代初,胆子大的人开始倒腾服装、电器、小商品。做生意讲究“快人一步”,自行车蹬得再快也追不上商机,能驮货跑长途的摩托车成了刚需。
幸福250突然从仓库角落里翻身,笨重的钢铁骨架、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反倒成了万元户的“身份认证”。
当年买得起这车的人,绝对算得上时代的“弄潮儿”。一辆幸福250售价超过3000元,抵得上普通工人十年积蓄。农村人要是咬牙买一辆,村里人能带着锣鼓队上门送锦旗;城里人骑着它谈生意,客户光听排气管“突突”两声,就信了你的实力。
最传奇的是温州有位老板,用这车驮着纽扣样品跑遍全国,两年时间把生意做到香港,回村时给每家亲戚送了一台摩托车——活脱脱现实版“富贵还乡”。
幸福250的辉煌像一场急风骤雨。90年代日本本田摩托杀入市场,轻巧省油的CG125让“油老虎”彻底没了脾气。有人算过账:幸福250跑一百公里喝掉五升油,够日本车跑两个来回。
曾经风光无限的万元户们,纷纷把旧摩托推进废铁厂,换上了贴“HONDA”标的新坐骑。
如今再看幸福250,油箱上斑驳的“上海制造”依旧扎眼。它像一块生锈的纪念碑,记录着那个“敢闯就有钱赚”的黄金年代。当年骑它的人总说,这车油门拧到底时排气管喷出的蓝烟,闻起来都是梦想燃烧的味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