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身边好多朋友都在琢磨换车,尤其是看混动的,一半人都提到了比亚迪,有人纠结 “现在买还是等明年”,有人担心 “明年会不会又有新技术”。
其实绵觉得,这些纠结背后,藏着比亚迪明年可能要 “搞大事” 的信号 : 不是简单卖更多车,而是从技术、市场到用户体验,都可能迎来一次全面的 “爆发”,而且这种爆发不是偶然,是前面好几年铺垫的结果。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技术吧,很多人只知道比亚迪明年要上大压铸、大电池,觉得就是 “加配置”,但绵觉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懂的都懂,车企搞技术升级,要么是 “高端车型专属”,要么是 “加钱才能有”,但比亚迪这次不一样,它想做的是 “技术平民化”。
举个栗子,明年要上的 9000T 大压铸,不是只给汉 L、唐 L 这种 20 万以上的车,据说 15 万级的秦 L 后续也会用,这就有意思了 : 要知道现在同价位的竞品,还在用传统的冲压焊接工艺,零件几十上百个,不仅重,还容易有异响。
大压铸把 74 个零件拼成一个大铝件,光车身就能减重 300kg 左右,换算成续航,差不多能多 50 公里。
我同事小李每天上班来回 25 公里,要是开明年的新款,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了,这不比天天找充电桩、担心半路没电强?
而且绵注意到,比亚迪这次技术下放,还藏着 “解决用户真痛点” 的心思。
有人说 “混动不就是省油吗”,但实际用起来,很多人烦的是 “短途充电麻烦、长途续航焦虑”。
明年比亚迪混动全系取消 55km、80km 的入门款,直接 120/135km 起步,最高到 230km,这可不是简单加电池。
就拿 230km 续航来说,周末带家人周边游,来回 150 公里完全用电,不用沾一滴油;
就算跑长途,亏电油耗也能控制在 4 个多,比很多燃油车还省。
与此同时,像 云辇 C、高速爆胎智能稳定系统 这些以前只在高端车见得到的配置,明年会下放到混动车型,我表姐开老款车的时候,过减速带总说 “颠得老人晕车”,要是明年换新款,云辇 C 能把颠簸滤掉不少,这种细节上的升级,比单纯说 “续航长” 更实在。
再说说市场层面,有人觉得比亚迪今年销量没到 500 万,是不是 “不行了”?
但绵觉得,今年更像是 “蓄力”,为明年的爆发打基础。
今年 9 月比亚迪销量接近 40 万,其中出口 8 万多辆,看起来不算特别多,但要知道,海外市场不是 “运过去就能卖” 的。
比如欧洲,现在对汽车的碳排放标准越来越严,还有碳关税,比亚迪今年在德国、法国建了 KD 工厂,不是只组装车,连储能业务都一起带过去 : 欧洲能源紧张,很多家庭和企业都需要储能设备,比亚迪搞 “电动车 + 储能” 的组合拳,比如买电动车的用户,能享受储能设备的折扣,这比单纯降价卖车管用多了。
还有东南亚,当地路况复杂,比亚迪专门改了车型的底盘高度,还适配了热带地区的空调系统,这种 “因地制宜” 的调整,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好的,今年把这些基础打牢,明年海外销量大概率能翻倍,懂的都懂,海外市场一旦打开,增长空间可比国内大多了。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比亚迪的 “自主” 可不是说说而已,这才是它明年能 “爆发” 的底气。
有人说 “车企搞自主就是为了不被卡脖子”,但绵觉得不止,自主还能控制成本,让用户真正受益。
比如比亚迪自研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已经到 85% 以上 了,比采购老外芯片成本低 30% 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做到 “增配不加价”。
就拿明年要出的 2026 款海豹 07 DM-i 来说,续航从 125km 升到 230km,还加了激光雷达,售价才 14.98 万起,而同级别某品牌的混动车型,续航 100km 就敢卖 16 万,还没激光雷达。
再说大压铸模具,比亚迪是自己做的,不用找外部供应商,不仅能控制质量,还能加快产能爬坡,明年要是市场需求起来了,不会像某些品牌那样 “订车等三个月”,这种 “供应链自主 + 产能保障” 的组合,才是比亚迪能跟竞品拉开差距的关键。
还有个点绵觉得很多人没注意到,比亚迪明年的爆发,可能不只是 “卖更多车”,而是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升级。
比如大压铸需要的铝合金材料,比亚迪会跟上游供应商一起研发,让材料强度更高、成本更低;
下游的充电服务,它搞的 “光储充一体化” 超充站,不仅能给自家车充电,还能给其他品牌的车充,甚至能帮电网调峰,这就不是单纯的 “车企” 了,更像一个 “新能源生态运营商”。
举个栗子,明年成都的超充站要是多了,周边的餐馆、商场可能都会跟着受益,车主充电的时候顺便消费,形成一个小生态圈,这种带动效应,比单纯的销量数字更有意义。
不过也有人泼冷水,说 “比亚迪今年没完成 500 万销量,明年也悬”,但绵觉得,销量数字只是表象,关键看产品结构。
今年比亚迪出口占比已经到 20% 了,明年海外工厂投产,出口占比可能升到 30%,而且卖的都是高利润的车型,比如汉 L、唐 L 在欧洲的售价比国内高不少,这比单纯在国内卖低价车赚得多。
还有商用车领域,它发布的 e-Bus 平台 3.0,把电动客车带入了千伏时代,续航超 400 公里,还能用在城乡道路,这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刚需,比如东南亚、南美,这些市场以前被欧美品牌垄断,现在比亚迪进去了,又是一块新的增长空间。
绵还想提一句用户体验的细节,很多车企搞智能驾驶,只说 “能自动变道、能泊车”,但比亚迪明年要下放的 城市 NOA,据说能识别 “小区里的石墩子”“路边的共享单车”,这才是真正实用的功能。
我表哥开的车有基础辅助驾驶,上次在小区门口差点碰到石墩子,要是明年的新款能解决这个问题,对新手司机太友好了。
还有生命守护系统,比如小孩不小心被锁在车里,系统能自动开窗、报警,这种细节虽然不起眼,但能让用户觉得 “车企真的在为我考虑”,而不是只堆配置。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