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没冲动购买纯电动车后悔大半年,这几天插混增程车主逐渐支棱起来证明了技术升级与基础设施的改善更加符合实际出行需求
十一那天,朋友在服务区排队充电,前面二十几台车,他干脆熄火睡了一觉。醒来一看,电量只涨了3%。这画面,够真实吧?不是车不行,是桩跟不上。先说桩。交通部刚给的数据: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已经18.4万个,比去年底多了快七成。京沪、京港澳这些大动脉,50公里就有一个站,听着挺密。可是到了节假日,充电站瞬间变停车场,车子排得满满当当,桩子都空不出位置来。原因很简单——车比桩长得快。去年我跟一个充电设备厂的工程师聊过,他说:政策上鼓励建桩,资金补贴多,但速度追不上车的增长。你想啊,去年年底买电动车的人数比前年翻了个倍,充电基础设施跟得上么?这事还交给交通局也没用,谁都知道,技术升级、容量提升,总比建几个桩块强不了多少。
说到技术。宁德时代那个神行电池,8月刚刚发布。官方宣称,10分钟充电,续航400公里左右。我天,听到我都差点信了。这不就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吗?但这能不能量产我还不敢定论。偶尔翻看圈子里的帖子,有个充电工朋友说:充电器温度很关键,液冷确实解决了一部分散热问题,但全面普及还要几年的时间。小鹏、奇瑞都在跑,奇瑞星纪元年底就要投产,娇滴滴的。华为更猛,600kW超充桩已经铺到318条川藏线上的站点。冬天拉萨,车还能一路回血,动力储备还是有的。只面对这些高速增长的数据,老实说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么快的技术跨度,能不能在家庭充电环境里真正实现普及?毕竟大部分用户还是在家充。
小跑题一下:我刚才翻了下手机里存的相册,里面那张我爸开车去乡下老家的照片,是去年夏天拍的。那个时候还没想到,今年每次回家,都能看到新能源车充满电,等着出城的场景。那次我跟朋友聊天,问他:你觉得未来几年,咱们这乡下会变成啥样?结果他说:嘿,要么大家都用电,要么还是靠油,插电没那么快普及。我跟他打趣:是不是还得看超充站的布局跟速度?其实我心里也有点担心:纯电的最大问题,不仅仅是续航,还有充电难的问题。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升级还在推进中。
说到充电站布局。政策上是不怎么管的。新建小区,车位必须预留充电条件,这让我觉得未来房子住得更安心。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老小区还处于先难为后阶段。农村出补贴鼓励装桩,但效果未必能立竿见影。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会搞错峰电价,夜里三毛一度,感觉比烧煤还便宜。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想堵车的时候谁都能堵,想充电的时候,桩就不够。这让我思考:纯电车的痛点到底还在高速公路上。你说是不是?毕竟高速路上,电池续航、充电时间,才是真考验。
买纯电还是插混?我个人观点是:如果你长途跑得多,插混或者增程车会更踏实点。原因很简单,长途途中,充电难保证你时不时得多等一小时甚至更久。像我朋友去年就遇过,车开了一半,发现还剩一百公里续航,平常不用担心,但高速上突然塞车,你要怎么办?只能祈祷附近有充电桩或者换电站。大部分时间,插混也能给你个备用方案。反过来说,日常通勤、家里有桩,纯电就省事多了。你每晚充,第二天出门毫无压力。对了,最新调研数据显示,考虑插混的人数又回升到35%左右,似乎用车惯在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全信电池的完美。谁也没想过,节假日高速上的人非车爆炸场景会成为车主们的真实一面。
我一直觉得,技术迭代太快,有些参数跟不上实际。去年还说300公里就满足日常,现在都觉得不够用。反求诸己,所有的升级,更多一点是看起来更好,但实际用起来,可能没想象中那么顺畅。你不觉得么?这也是我为什么劝自己别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超充速度上。就像刚才讲的,车比桩快的问题,是根本。快充从技术到布局,都还在发展中。我猜测,未来几年,超充站更可能在北上广先铺满,然后挪到二线城市、农村。毕竟,谁都知道,先在大城市抢占市场,是赚快钱的办法。
问题也在那:你能接受在老婆、孩子面前等个充电的场景吗?我就想知道,像我这样对充电排队半个小时就想载歌载舞的人,还能撑多久?也许,下一个换电的想法会更火,毕竟不用自己等待,然后直接插电走人。但这,又是个新问题:换电站的布局成本,加上维护、效率问题,短期内还不太靠谱。
对了,你觉得超充站会先铺满北上广,还是老家县城?评论区聊聊,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能在群里遇到充电大战。我猜,未来车主也许不用那么焦虑。毕竟,支棱的技术,有望让我们真正在路上无缝出行。只是,现在还得接受一个现实——充电难、等待长、基础设施还需打磨。这一切,难道不就是咱们这帮车迷、用户的真实写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