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最近整了个大活,说要给中国市场单开小灶,搞一套专属车机系统。讲真,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一个天天跟你聊赛道基因、水平对置发动机的老钱贵族,突然跑到新能源大会上,跟一群新势力卷王说,诶,我也要搞智能化了,你们看我这UI,这APP,是不是机你太美?这画面,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
这操作的核心就俩字:被逼的。
为什么?还能为什么?不装了,摊牌了,再不装就真成古董了。以前大家买保时捷,图的是什么?是那个盾牌标,是那个一脚油门下去能把胆汁都甩出来的推背感。车机?那玩意儿不是用来听收音机的吗?但时代变了,大人。现在的新势力,突出一个不讲武德,纯粹的掀桌子式竞争。人家直接把车变成了带四个轮子的iPad Pro Max Plus,堪称压缩毛巾,遇水就发。你这边还在研究怎么把蓝牙连得更稳定,人家那边已经在车里开黑打王者了,顺便还用K歌功能吼了两嗓子。
这就叫降维打击。你以为你在卖车,其实人家在卖一个移动的娱乐终端,顺便能开。保时捷之前那个车机,讲真,我奶奶的收音机都比它智能。操作逻辑突出一个“你猜”,界面设计突出一个“返璞归真”,仿佛是上个世纪的电子宠物成精了。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这些老牌豪华车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那个车机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了证明你的手机支架是多么伟大的发明。你花了一百多万,买回来的智能体验,甚至不如你花三千块买的手机。这帮欧洲人,真的就是又傲慢又顽固!
这种感觉非常撕裂,一方面你享受着机械层面的极致,另一方面,你在跟一个智商不如俄罗斯方块的屏幕作斗争。这就引出了一个玄学问题:品牌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奔驰最值钱的不是发动机,是那个三叉星徽。保时捷最值钱的,是那个盾。这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会买这些品牌的人,就是喜欢品牌本身,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信仰。但现在,新势力这帮“异教徒”来了,他们不跟你讲历史,不跟你讲传承,他们直接说:我这玩意儿好用,我这玩意儿便宜,我这玩意儿能让你在车里唱K。这直接就是对着老牌宗教的神像上泼粪,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保时捷这次所谓的“补课”,根本不是什么战略远见,而是一次被逼上梁山的“自救”。它是在用行动告诉全世界,尤其是告诉它那些还在装睡的欧洲老乡们:大人,时代变了,快醒醒,再不起来连汤都没得喝了。
这次保时捷中国总裁那句“在中国,为中国”就特别有意思。以前这听起来像句客套话,跟“吃了么您呐”差不多。但现在,味儿不对了。这更像是一句“大哥我错了,我悟了,我马上改”的投降宣言。过去,是欧洲人定义豪华,他们说要有小牛皮,要有手工缝线,要有机械表的质感。我们说,是是是,您说得都对。现在呢?我们说,车里得能刷抖音,得有高德地图,还得能语音控制说“打开座椅按摩并播放一首《野狼Disco》”。欧洲巨头们听完,沉默了,然后回去默默打开了招聘软件,高薪聘请中国网文写手。因为只有他们才懂什么叫“爽点”,什么叫抓住用户的G点。
这就叫,用魔法打败魔法。所谓的“中国速度”,翻译过来就是,当德国工程师还在画PPT论证一个功能要不要加的时候,中国的工程师已经把这个功能迭代三个版本并且修复了五个bug了。这哪是竞争,这是闪电战,人家开着高达打你的小米加步枪。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车企比作修仙,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那个味儿。新势力就是一群修炼了禁术的魔道妖人,上来就是各种法宝乱飞,不管合不合理,先把你打蒙再说。保时捷这种名门正派,以前讲究一招一式,现在发现剑法再好也挡不住人家的意大利炮,于是只能也开始偷偷修炼“魔功”。
当然,也有人会说,买保时捷的人根本不在乎车机。这话对,但也不全对。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保时捷不一样,它的一部分用户是纯粹的性能拥趸,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这个品牌来彰显身份的。当这个身份的“科技感”和“现代感”被隔壁二十万的国产车无情碾压时,那种尴尬是会传染的。说起来,我楼下那辆停了半年的僵尸车终于被拖走了,看着那个空出来的车位,我竟然有点伤感。
所以,保时捷的这次低头,是一次非常聪明的商业行为。它稳住了自己品牌信仰的基本盘,又用一种“你看,我也很努力”的姿态,去安抚那些摇摆的用户。这套操作,典中典。加大,加大,再加大本土化投入,就对了。
那么问题来了,保时捷这次能追上“中国速度”吗?
我的结论是: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终于学会了低头,学会了讲中文,学会了用中国用户能听懂的方式去“表演”。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这就够了。你买的不是一套车机系统,你买的是一个世界顶级品牌为你一个人认错的态度。这,才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豪华。至于其他豪华品牌会不会跟进?废话,他们不跟进,就等着被做成压缩饼干吧。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