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 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BBC,这两家西方老牌媒体,最近竟不约而同地开始为中国唱起赞歌。 前脚《纽约时报》刊发前通用汽车高管的文章,痛心疾首质问“为什么美国人买不到世界最好的电动车”;后脚BBC立刻跟进,宣布中国实现碳排放下降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是“改变游戏规则的里程碑”。 曾经戴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大儒”们,如今绷不住了,纷纷调转枪口为本国政策“拆台”,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新能源技术碾压:西方车企的噩梦来了
美国汽车业高管迈克尔·邓恩在《纽约时报》的撰文堪称“自曝家丑”:他直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全球顶尖,自动驾驶技术甚至超越特斯拉。 这些被盛赞的车型却因美国关税壁垒无法进入本土市场,美国人只能“花高价买垃圾日系车”。
数据更扎心:比亚迪2024年已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车销冠,预计2030年将与丰田、大众平起平坐。 而中国新能源车在国内的渗透率从2017年的2.19%飙升至2024年的42.88%,7月起零售端渗透率持续突破50%。 技术迭代速度更是让西方窒息,比亚迪全球首推L4级智能泊车系统,并敢承诺“安全损失全面兜底”。
欧洲车企的焦虑肉眼可见:德国大众发现同款车型在中国的售价仅为德国一半,高管直接破防大骂“这是在跟德国人开玩笑! ” 若欧盟降低关税,中国品牌将直接碾压本土车企。
二、减排实绩打脸:中国让西方承诺成空谈
当特朗普在2025年就职当天宣布美国二次退出《巴黎协定》,并宣称“煤炭是清洁能源”时,BBC却用卫星监测数据为中国背书:中国在保持经济增长下实现碳排放连续一年下降,新增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占全球75%,光伏装机量相当于整个欧盟。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统治级表现不止于规模:风电涡轮机占全球产量的60%,太阳能电池板占80%。 ,中国清洁能源已能完全覆盖新增电力需求,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火电下降4.7%的同时,清洁能源满足了2.5%的电力增长。
反观西方? 2015年设定的气候目标仅15%按计划推进,部分甚至倒退。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合国坦承“西方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上彻底失败”,法国则甩锅俄乌战争导致粮食危机,总之,“责任全在普京”。
三、气候博弈真相:发展权争夺战浮出水面
丁仲礼院士当年的预判正在应验:“西方国家就是放空炮的,他们真会减排吗? 咱们走着瞧! ” 这句话戳破了西方气候话语的虚伪性。
历史碳排放最大的美国,一边指责中国“碳污染扩散”,一边向化石能源巨头妥协:拜登为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批准阿拉斯加“柳树”油田项目,美国数十年来最大石油开采计划,直接践踏竞选承诺。 欧盟则推出碳边境税,名义解决“碳泄漏”,实则将减排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争夺。 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享受“奢侈性碳排放”;发展中国家却需面对“生存性碳排放”的挤压。 当中国用技术突破破解“减排等于牺牲经济”的魔咒时,西方只能靠贸易壁垒拖延时间。
四、西方转向根源:被技术逼到墙角
西方媒体的“转向”绝非良心发现。 邓恩在文章中道破天机:美国不敢开放市场,中国车企有“成本和技术压倒性优势”,一旦放开,“美国数十万就业岗位将崩溃”。
同样的逻辑蔓延到能源领域。 《华盛顿邮报》哀叹:面对AI时代暴增的电力需求,美国分散式电网根本无力抗衡中国的集中式能源系统。 而欧盟碳关税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绿色壁垒保护本土企业,而非真正应对气候危机。
更深层的是产业控制权争夺。 中国光伏产业从早期“三头在外”(原料、市场、设备依赖国外)逆袭至全球市占率超70%,风机国产化率超90%。 当西方发现技术封锁失效、市场规则由中国制定时,被迫换上一张“学习中国”的面具。
五、话语权争夺战:从“中国威胁”到“中国老师”
十年前西方媒体标题充斥着“中国威胁论”,如今画风突变:《纽约时报》呼吁美国启动“汽车业曼哈顿计划”向中国学习;BBC将中国减排称为“值得庆祝的时刻”。
这种转变夹杂着复杂心态。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称“中国成功为西方走出困境提供启示”;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更直言“中国模式对解决中东贫困有积极意义”。 而现实中,欧盟一面学中国产业政策推“欧亚互联互通战略”,一面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正如学者所指:“他们骂中国的,恰恰最想学! ”
最辛辣的对比来自丁仲礼院士与西方政客的隔空对话。 当主持人质疑《巴黎协定》约束力不足时,丁院士一针见血:“没有约束性? 你看他们会不会真减排! ” 十年后,中国用全球50%的电动车销量、60%的风电设备、80%的太阳能电池板产量,给了西方一记响亮的答案。
当德国人发现自家车在中国卖半价,当美国专家呼吁“抄中国作业”,当BBC头版为北京减排鼓掌,那些曾被捧上神坛的西方“大儒”,终于撕下最后的体面,加入为中国“辩经”的队列。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十年前某位院士在镜头前的冷笑:“他们,就是放空炮的!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