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也在关注那个8.58万起售价的荣威M7,确实在新能源家轿里挺能吸引眼球的。前几天跟朋友小李聊他买新能源车的痛点,他说:我对续航最介意,别让我半路电量告急就行。这荣威M7号称超长纯电续航,一下子就把这个最敏感的点打中了。说实话,这个价位能做到纯电续航比较可观的,得益于它那套混动系统的优化和电池管理,背后供应链的博弈其实挺复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去年奔驰和宝马的混动开发,就是因为供应商稳定性差,导致几款车型迟迟不能量产,影响用户体验,回头就导致销量掉链。相比之下,荣威这套体系明显是稳抓了上汽长期积累的供应网络,电池、电机、控制单元的配合更流畅,这就像做一锅菜,材料都得鲜活搭配得当,别光想着猛放调料,原材料不过硬,做出来的味道就是假。用户感受好,自然更愿意相信这个品牌。
说到配置,M7可真不是表面好看那么简单。它那智能座舱,听说后面用了与蔚来类似的双屏设计,操作逻辑简单不复杂,对比同价位的比亚迪秦PLUS,感觉人机交互更顺溜,毕竟上汽在UI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对了,中午同事陈姐跟我抱怨,比亚迪秦那触屏反应偶尔有点卡顿,用久了挺烦人的,这点上荣威M7体验反而值得期待。这只是我自己对比的感受,具体落到每个人手上,还是要看个人接受度。
我得承认,开始我对这车的舒适空间期待有点过头了——毕竟7座车,中途换排座椅肯定不是炸天的宽敞。但实际看看内部结构,尤其第三排头部空间表现,比我预想的要好不少,也不是那种挤挤绷绷的。设计上参考了家用SUV的灵活布局,兼顾实用和舒适。供应链上,跟大批量搞微工厂规模生产的思路有点像,既保证零部件品质,又控制成本。
价格方面来说,8.58万起,把混动和续航这样结合算挺良心。粗算下,电动车的百公里能耗如果按照15kWh算,混动优化后实际可能能降到12-13kWh,折合电费每公里大概0.4元以内。和传统燃油车里程油费相比,长期使用成本能省不少。供应链折腾成本下降,节约的利润空间也反应在售价上,这点不得不说是车企良心体现。只是,我还不知道这个续航是工信部数据还是实际用户反馈,这差别可能挺明显。
前两天市场上同价位的新能源家轿确实不少,但真正做到让用户觉得花这价格买超出预期的不多。就M7这个例子来看,我相信它背后的供应链稳固和研发团队拿捏技术细节的能力,是它能拉开差距的关键。要知道技术研发,不是单点突破那么简单,是整条链条紧密配合的结果,就像创业团队里的主管、技术、大客户关系一个不能掉链子。不然好不容易研发出的先进技术,到了生产环节一出现质量问题,用户端就遭殃了。
我也没细想过,这个价格段,M7的保值率会怎样,毕竟新能源车市场波动多,更新迭代快得让人有点头疼。老用户换代速度快,二手残值不稳定,这对于普通消费者决策也是个风险点。估计后续还得等市场反馈才清晰。不过我倒挺感兴趣,这种新一代混动技术能不能在实际用车成本上,拉齐甚至超越纯电车型。这又得扯到基础设施和用电价格政策了,咱们这块先按下不表。
对了,上周末去修车厂打听维修工老张的意见,他说:这类混动车维修难度随技术复杂度上升而增加,好在荣威的量还够大,零部件供应不会特别紧张。他说这些话时候还有点嫌麻烦的感觉,修理工哪能乐意多麻烦事儿,对用户来说,维修成本能控住,就更容易接受混动技术了。毕竟,大家买车不是为了折腾。
我自己看车外观设计,也凑合不得,只能说荣威M7的运动感和颜值在同价位车型中,算是中上水平,特别是那个脸谱式大灯设计,晚上车灯开起来,和朋友聊起都说挺有范儿。倒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实际作用,我还想多摸几次才敢下结论,毕竟这一块软件和硬件的匹配度决定用车舒适度。
这不禁让人想问,荣威接下去会不会把这套混动系统推广到更多车型?现在市场是越来越分化,纯电混动燃油多条腿走路,是不是迟早要打一场硬仗?说真的,用户选车,到底是更看硬件规格,还是更看品牌口碑?而一个品牌要保持这种硬件和口碑平衡,供应链的灵活应变能力得多强?这些,荣威民间车主的真实用车感受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