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一些跨界者杀入汽车行业,它们不仅打破了传统车企的发展节奏,更带来了一系列颠覆认知的新玩法,让原本沉稳的汽车圈变得花样百出,热闹非凡。尝试举几个例子。
一、车企大佬集体 “出道”,网红成主业,造车变副业?
跨界者自带的流量基因,彻底改变了车企领导者的生存状态。以往躲在幕后抓研发、管生产的汽车大佬们,如今纷纷主动走到台前,争当网红代言人。仿佛中了邪一样,难道老板往前一站,消费者就要买单吗?
从日常发微博、拍短视频互动,到直播间带货、发布会脱口秀,不少车企一把手把 “网红工作” 当成了核心 KPI。一天不更新动态就像没完成任务,一条品牌相关内容的点赞量、转发量成了重要考核指标。
这种转变看似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却也引发疑问:当车企领导者的精力更多投入到流量运营、个人 IP 打造上,还能沉下心来把控企业战略、深耕技术研发吗?过度 “网红化” 的导向,会不会让企业偏离造车的核心赛道?
好在,今年大多数的车企,开始冷静下来了。
二、逆向开发,反向设计也能“理直气壮”
汽车行业并非没有逆向开发的先例,但传统车企即便陷入抄袭漩涡,通常都会暗地解决,不会大肆宣扬。现在的跨界者给传统车企上了生动的一课,他是可以真诚的喊出“没有抄袭一丝一毫”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底气,确实是传统汽车人欠缺的。跨界者凭借“因为相信所以相信”的强硬态度,将“灰色地带”摆上台面,不仅不回避争议,反而将其转化为话题流量,提升品牌的关注度,就问你“服不服”。
这种操作让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边界变得模糊,也让踏实做原创设计的企业陷入尴尬。
汽车行业的原创热情有没有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三、汽车卖成“期车”,无需看车直接下单
谁能想到,作为单价几十万的汽车,消费者居然能像点外卖一样的消费了,居然能跳过“看车、试驾、比价” 的传统流程,直接进入“盲定时代”?
跨界者将消费电子领域的“PPT发布+预售”模式搬到汽车行业,通过一场发布会,就能轻松完成甚至一年的销售量,消费者在没看过实车的情况下,就心甘情愿提前交定金下单。
从此,大定、小定就成了魔幻的数字。各家的定单数据加起来都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消化了。
销量开始脱实向虚,魔幻的定单数、夸张的零公里二手车,这是要动摇汽车行业的根基啊。
四、夸张宣传无底线,智商税成“标配”
传统汽车营销虽有包装,但大多围绕产品性能、用车场景展开,不离 “人车生活” 的核心。而跨界者带来的营销逻辑,却充满了“魔幻色彩”,让行业刷新认知。
“超强钢”不再是有明确标准的技术名称,而成了配置名称;“0到百公里加速”是不包含起步时间的;更有甚者,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功能堂而皇之写入宣传语,等到用户加钱选装提车后才发现“货不对板”。
这种“重噱头、轻事实”的营销方式,不仅严重误导消费者,更拉低了行业的营销底线,让“欺骗”变得毫不掩饰。
汽车行业的口碑将走向何处?
五、公关、法务成了车企的急前锋
自媒体时代本应是观点多元、自由表达的舆论场,但跨界者入局后,汽车行业的舆情生态变得风云诡谲。
只要发布的内容带有某些关键字,哪怕你是想正面的表扬他,都可能面临投诉、删帖、甚至律师函警告。
为了维护品牌形象,部分跨界车企将大量资源投入公关与法务团队,原本应用于技术研发、品控提升的费用,被转移到“堵嘴”上。当公关法务抢占研发费用,中国的汽车行业还有明天吗?
跨界者,你确定不是来砸中国汽车场子的。
六、华而不实的“核心技术”
在传统车企看来,造车的核心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硬件研发,或是如今的智驾、三电等技术突破。但跨界者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原来造车最难的,居然是颜值设计、轮毂样式,甚至是“车规级纸巾盒”这类无关痛痒的配件。
这种本末倒置的造车思路,让消费者重新“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引发行业反思,当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实力转向表面噱头,行业的长期发展该如何维系?
跨界者的入局确实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创新活力,但这些“新现象”背后,也隐藏着对行业规则、用户权益、技术本质的挑战。汽车作为关乎生命安全的大宗消费品,无论营销模式、造车逻辑如何创新,都不应脱离“安全、可靠、务实”的核心底线。当流量褪去、噱头失效,真正能支撑行业走得更远的,依然是扎实的技术、过硬的品质和真诚的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