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术语革命”——小米、华为、理想、蔚来等头部车企集体将宣传中的“智能驾驶”改为“辅助驾驶”。这一看似简单的文字调整,实则折射出整个行业对技术本质、法律边界与消费者认知的深刻反思。当“自动驾驶”的泡沫被刺破,中国车企正以更务实的姿态,重新定义智能出行的未来。
一、术语更迭:从技术狂欢到责任觉醒
过去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军备竞赛”式的狂飙突进。车企通过“L2.999”“城市NOA”“脱手驾驶”等模糊话术,将辅助驾驶功能包装成“准自动驾驶”,甚至暗示“方向盘可放手”。这种营销策略在资本市场催生了万亿估值神话,却在消费者层面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024年多起事故成为转折点:某品牌车型因无法识别静止车辆导致追尾,车主因误信“自动驾驶”而未及时接管;更有甚者,在高速路上开启辅助驾驶后入睡,车辆以122km/h的速度狂飙百公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因误解智能驾驶功能引发的事故率同比上升17%,73%的消费者认为“智驾”名称存在误导性。
政策层面的收紧加速了术语规范。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需清晰界定功能边界”,公安部发文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在此背景下,车企的改名潮既是合规需要,更是技术理性的回归。
二、技术本质:L2与L3的天堑之别
当前量产车的技术上限仍停留在L2级(组合驾驶辅助),其核心特征是“人机共驾”:系统可完成横向+纵向控制,但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虽在理论上允许系统在特定场景下接管,但国内法规尚未明确责任划分,车企更不愿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技术瓶颈同样制约着高阶智驾的落地。L2级系统在极端天气(暴雨/沙尘)下易失效,对复杂路况(如施工路段、静止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不足。某品牌宣称的“L2.9级智驾”虽能实现“高速脱手90秒”,但在隧道、弯道等场景仍频繁退出。这种“半成品”技术被过度包装,最终反噬了消费者信任。
三、行业转向:从“功能炫酷”到“安全可靠”
改名潮背后,是车企战略的重心偏移。过去,智能驾驶是品牌溢价的核心筹码,车企通过堆砌传感器数量、算力参数制造“技术幻觉”。如今,行业开始转向“场景优化”与“用户教育”:
体验转型派:如理想汽车,将宣传重心转向家庭场景和舒适性配置,销售人员不再主动提及辅助驾驶功能;
技术务实派:如华为问界,在详细说明功能边界的同时保持技术透明度,推出“智驾险”明确理赔规则;
安全强化派:如小鹏汽车,要求用户试驾前观看安全视频,交付时提供“人机共驾”操作手册。
这种转变并非技术倒退,而是行业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当车企不再用“技术噱头”制造焦虑,而是用“责任承诺”赢得信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领先”到“质量引领”的跨越。
四、未来展望:L3时代的“达芬奇时刻”
尽管当前车企集体“去智驾化”,但L3级自动驾驶的技术储备仍在暗流涌动。华为ADS 2.0的AI训练集群达2.8EFLOPS,小鹏XNGP的城市覆盖率达95%,均逼近L3门槛。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L3级责任认定立法,一旦法规落地,车企或将迎来新一轮技术竞赛。
但这一次,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参数军备”,而是“责任能力”。谁能率先定义L3的“设计运行域”(ODD),谁能在伦理决策(如电车难题)中建立技术标准,谁能在车路云一体化(如中国C-V2X标准)中占据先机,谁就能主导下一阶段的行业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