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充电真相:不是技术阵痛,而是车企的一场集体PUA

国庆高速上电车又得叫号充电了,这个新闻,讲真,一点都不意外。

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人对此感到意外。

这不就是典中典的剧情复刻么?就好像你明知道每年双十一服务器都会崩,但你还是会在零点准时守着,然后对着那个菊花加载图发呆,好像这样就能感动服务器一样。

所谓“充电大战”,这个词用得太文雅了,太有体育精神了。

这哪是大战,这分明就是一场大型的、赛博朋克版的“抢水喝”行为艺术。一堆铁皮罐头,被困在高速这个大型的线性牢笼里,唯一的指望就是服务区那个比你爷爷的耐心还稀缺的充电桩。这时候还谈什么优雅,谈什么未来?核心诉求就一个字:活下去。

车企们在发布会上吹的那些牛,什么800V高压快充,什么15分钟补能80%,在高速服务区排队的大哥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高速充电真相:不是技术阵痛,而是车企的一场集体PUA-有驾

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你练的是吸星大法,是北冥神功,内力震古烁今,结果到了华山论剑,发现唯一的规则是谁能先排队领到馒头。

你内力再深厚,能当饭吃吗?不能。

大哥们的世界观非常朴素:你说的那些技术名词我听不懂,我只知道我前面还有17辆车,我老婆已经开始在副驾上盘我了,我孩子在后座的哭声已经快把车顶掀了。

高速充电真相:不是技术阵痛,而是车企的一场集体PUA-有驾

所谓的秩序,那个“叫号充电”,听起来很文明,像是在海底捞等位。但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资源极度稀缺下的无奈妥协,是把所有人的焦虑,用一个叫号器给量化了。

这不叫进步,这叫把绝望包装得比较好看。

我作为一个也开过几年电车,在节假日高速上被社会狠狠毒打过的中年人,我给你翻译翻译什么叫“新能源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但你忍着。不是因为马上会变好,而是因为你已经上了这条船,现在跳下去,淹死的更快。”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PUA,让你把当下的痛苦,合理化为对未来的投资。

但问题是,这个投资的回报周期,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长得多。长到你可能都换了好几辆车了,发现假期高速上,大家还是在为了那个充电桩打破头。

为什么?

因为车企的逻辑,从来就不是“让世界更美好”,而是“先把车卖出去再说”。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我不管下游的洪水滔天,我先把我的水龙头开到最大。至于整个城市的下水道系统会不会爆,那不归我管。

如果说之前新势力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扎堆造车的,就是连桌子上的蜡็ก都沒放過。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最好的营销就是把价格打到对手的动脉上。至于用户的充电体验?那是国家电网的事,是基建的事,反正不是我主机厂的“核心矛盾”。

他们不装了,摊牌了。

更有意思的是品牌玄学在这个场景下的崩塌。

你开个奔驰,堵在路上,你还能安慰自己,我在享受奔驰的豪华座舱。你开个特斯拉,堵在路上,你可以说我在体验硅谷的科技魅力。

但当你电量剩下3%,在服务区排队等充电的时候,你开的是什么车,重要吗?

不重要。

在充电桩面前,众生平等。管你是百万豪车,还是十万买菜车,没电了,你就是一堆废铁。这时候,品牌光环唯一的价值,就是让你在接受周围人同情的目光时,可以显得不那么狼狈。

“看,那个开保时捷的也趴窝了。”

这种感觉,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然,这种爱在3%的电量面前,一文不值。

现在行业开始搞创新,搞快充,搞智慧充电。是是是,技术上看起来很美。

高速充电真相:不是技术阵痛,而是车企的一场集体PUA-有驾

但这解决的是根本问题吗?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个只会抱怨的杠精。但我必须说,这压根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这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一个资源分配的逻辑问题。

这就好比一个大城市,早高峰地铁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解决方案不是去研发一种能让人压缩成“压缩毛巾”的技术,而是需要更多的线路,更合理的城市规划。

高速充电真相:不是技术阵痛,而是车企的一场集体PUA-有驾

电车充电也一样,当几百万辆车在同一个时间段涌上高速的时候,你充电桩修得再多,充电速度再快,也顶不住这个洪峰流量。

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不知道。可能需要错峰出行,可能需要更牛的电池技术,也可能……算了,不说了。

说起来,我去年排队的时候,闲得无聊,跟旁边一个蔚来车主聊了一下午,从他孩子上哪个辅导班,聊到他家那只哈士奇又拆家了。也挺好,就是费电。

所以,别再跟我说什么“充电盛宴”了。

真正的未来可能比这魔幻得多。

我一直觉得,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不是L4也不是L5,而是你的车能自动识别前方哪辆是“老头乐”。

然后在不触发安全气囊的情况下,以最精准的角度和力度,轻轻地碰一下。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是技术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就问你怕不怕?

什么充电焦虑?在“社会性满电”面前,屁都不是。

你以为他们在第二层,其实人家早就在大气层了。

所以,不要抱怨充电难了,这已经是版本最优解了。能充上,就是能充上,已经赢了太多人了。

高速充电真相:不是技术阵痛,而是车企的一场集体PUA-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