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噼里啪啦砸在灰白色屋顶上,案场外的停车场里,一排旧现代轿车和起亚SUV静静地挤在角落。几年前这里还是展厅里的主角,如今它们像剧本里注定要“被忽略”的配角,被国产品牌和德系、日系的各种新款电动尾灯照得黯淡无光。“这三款车怎么买都不值钱,”销售悄悄跟客户说,“二手市场掉价快,保值率不高。”
此刻,如果你是韩媒记者,问:“为什么德国和日本的车就能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韩国却偏偏不行?”——不妨先把自己换到买车人的视角上,坐进那辆现代伊兰特的驾驶席里。“这配置不错,外形也能看,价格也实惠,但......我干嘛不买比亚迪秦PLUS呢?刀片电池,混动省油,空间还更大,价格更低。”
这问题,韩国媒体倒是没少纠结。尤其是每到年初,《每日经济》之类的主流韩媒就统计销量数据,大手一挥,现代和起亚合计全球销量破800万辆,号称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紧追丰田和大众。但到了中国市场,数据一目了然——2024年现代销量15.7万辆,起亚16.6万辆,两家加起来才32万出头,市场份额下探到1%左右。来中国就像一口气喝了凉水,整个嗓子都哑了。
对比一下,2024年德系车在中国份额14.9%,日系占11.2%,美系车也有6.5%——韩国车只能在表格底端自习。对韩媒来说,逻辑不通,“德国和日本能混,凭什么韩国混不了?”这事,不能光怨市场无情,得刨刨底子,看看证据链。
韩系车进入中国市场,姿态不低。现代2002年和北京汽车合资,起亚后来也和东风悦达牵手,彼时韩系车靠“外观时尚+配置高+价格低”三板斧,挺快就站稳了。2008年韩系年销量破百万,巅峰2016年卖了将近180万辆,占了中国市场9%左右份额。“索纳塔K3常年畅销,韩系车是性价比王。”这是当年一线销售的口头禅。
可接下来的剧本很快就拐了弯。2017年韩系车销量掉到150万辆,之后一路溜滑梯,2022年只剩35万辆。2024年现代和起亚只剩零头,汽车圈里戏称“上了国产的手术台,下不来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韩系低价高配的定位,碰上中国品牌的升级,顿时被卷成“前浪”。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国产大厂一边高歌猛进一边价格战,把韩系的性价比优势干脆按在地上摩擦,而外观空间配置这些曾经出奇制胜的招式,早被本土玩家学会甚至玩得更花。
比如现代伊兰特,2023年销量也就10万出头,比亚迪秦PLUS随便一个月就卖3万,“刀片电池”混动成了新王牌,价格还更低。看客心里都明白:“同样价钱,国产车智能互联空间配置全都有,售后也更方便。”
再看德系和日系,为啥在中国市场扛得住?德系大众、奔驰、宝马80年代就扎根中国,合资早,技术本地化,布局完善。大众朗逸每年几百万的销量,靠的是口碑和“用料扎实”。日系丰田、本田则靠低油耗、保值率,卡罗拉和雅阁几十年“一如既往”。
更关键的是“技术名片”和品牌积累。德系出操控和底盘,日系出节油和混合动力,你一提那名词,车主都点头。“德系厚实,日系省心”,这些刻板印象反复强化。反观韩系,外观和性价比曾是优势,但本土品牌现在都比它更敢玩设计,更敢搞黑科技,还帮你把售价拉低一截。
韩系车其实可靠性不差,保值率却挺吃亏。论坛里常见吐槽:“韩系二手车掉价太猛,气氛像冷库。”工具理性下,一辆车如果不是技术领头,不是高端标签,只靠价格博弈,到头结账也挺伤。
再往技术看,新能源这局韩系也明显慢了半拍。2024年中国纯电+插混销量超过900万辆,几乎本土品牌一家独大。比亚迪DM-i混动、纯电续航长且便宜,韩系IONIQ系列在海外火爆,国内却节奏全断。现代中国工厂都快沦为出口基地,2024年出口11.8万辆,内销却惨淡。起亚EV6、电动嘉华也算有诚意,但市场反馈一般,月销几千不如沙尘暴吹过的脚印。
这背后还有供应链问题。德日系大多数车型,本地化生产率高,成本压得死死的。2024年价格战一打,韩国车再怎么降价,也抢不过本土品牌的补贴组合拳,大众都打不过,韩系只能靠出口自救。
韩国媒体里有种自我安慰的论调:现代起亚在全球混得风风火火,美国卖70万、沙特大单订单接不完,东南亚SUV销量暴涨,印度和墨西哥都在加厂扩产。但写到中国市场,评论区只剩没落和自问:“产业研究院报告说品牌价值顺序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怎么现在中国把韩国压得最狠?”
老实说,韩系车全球布局靠“物美价廉”的信任标签,在成熟市场有“挺靠谱”的消费者认知,但中国市场这块牌子已经被本土品牌和德日系抢走了。性价比比不过国产,技术高端扛不过德日,低端还被国产反向狙击,这就像药店里搞促销,药效你说得天花乱坠,客户却只关心“隔壁多便宜”。
其实,这场韩系车的“沦陷剧”,也折射中国汽车市场的演化速度:谁跟得上技术和消费升级,谁赢。本土品牌用更低的价、更高的配置、更快的技术更新,拿下原本属于韩系车的份额。德日系成了高端与“全生命周期”口碑的保险箱,韩系还在找下一个机会点。
不光是韩系,德日系近两年在中国都感到压力。日系新能源转型慢,份额也跌破20%。德系大众年销下滑,只有豪车BBA稳住。能被市场淘汰的,不是因为“不公平”,而是没跟上变化,创新太慢。
韩国还有最后一张牌:出口。现代起亚2025年在中国销量略有回暖,靠MPV和纯电试探市场,出口目标却越来越高。这个逻辑讲出来挺魔幻,不在中国卖中国人的车,却用中国工厂出口到全世界。从刑侦的角度看,这案情就是“竞争凶杀案”——被问题点、供应链、本土品牌的“多重凶器”一步步逼死,最后只剩出口和转型的生存空间。
结尾留个小疑问——如果哪天国产品牌和德日系都彻底智能化、纯电化,韩系还有机会吗?还是说,竞争的本质就是“谁适应得快,谁活得久”?市场,是不是也像案发现场,证据能说明一切,判词却永远开放?等汽车圈下个重大变局,咱们不妨再聊聊,看这出戏,下一幕谁主沉浮。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