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每天充”和“没电再充”哪个更伤电池?专业的解答来了
哎,你说这事儿闹的!我那刚提了新能源车的朋友小李,最近愁得都快掉头发了。天天为充电的事儿纠结:是像给手机充电一样,回家就插上,还是非得等到电量快见底了才去“抢救”?他问我:“老哥,你说我这天天充电,是不是在慢性自杀我的电池啊?”嘿,这话问的,我还真得好好跟他说道说道。这年头,买辆电车容易,可这伺候“电老虎”的学问,那可真是一门高深的功课。咱们这些老司机,开车几十年,油门一踩,后视镜里看的都是尾气,哪想到现在得天天琢磨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电池,那可是电车的心脏,动辄几万块的成本,伤不起啊!所以,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大伙儿聊聊这“每天充”和“用完再充”,到底哪个才是电池的“真命天子”?
先说说那个“每天充”的习惯。这事儿吧,听着挺踏实,心里不慌,电量天天满格,感觉随时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身边好多朋友都这样,车一停稳,第一件事就是找充电枪,跟给手机充电似的,图个心安。但您可别被这表面的“安全感”给骗了,天天充电,尤其是每次都充到100%,对电池的伤害,其实比您想象的要大得多。 这就好比一个人,天天山珍海味,顿顿吃到撑,肠胃能受得了吗?锂电池也一样,长期处于高电量的“高压”状态,内部的化学反应会持续进行,电解液就像在“冒泡”,电极材料表面的保护膜也会被慢慢“泡”坏。时间一长,容量自然就衰减了,续航里程也就跟着缩水。更关键的是,电池的寿命是按“完整充放电循环”来算的。您一天充个两三次,每次充20%,系统可不认这个,它算的是充了5次20%就算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么算下来,您的电池“生命值”消耗得可比别人快多了。有实验室数据就显示,天天这么折腾,一年下来,电池容量能悄悄蒸发一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有人就要说了:“既然天天充不行,那我就反其道而行之,非得等到电量快没了再充,这总行了吧?省着点用,对电池总归是好事。” 哎,您这想法,错得更离谱!如果说“每天充”是慢性伤害,那“没电再充”简直就是对电池的“致命一击”! 我跟您说,我北方一个朋友,就爱玩这套,非得等到仪表盘上那个小红灯亮了,甚至电量掉到5%才去找充电桩。结果您猜怎么着?去年冬天,他的车直接在半路“趴窝”了,叫了拖车,一查,电池负极板上结了一层白色的“死锂”,锂离子都“死”了,这电还怎么充得进去?换电池,报价两万七!这钱,够他交好几年的电费了。深度放电,就是把电池往绝路上逼。 当电量低于20%时,电池就进入了危险的“低谷期”,电极材料会像干旱的土地一样开裂,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长期这么干,电池的寿命会大大缩短,性能也会一落千丈。有数据表明,频繁深度放电的电池,两年内容量衰减速度比科学充电的要快15%以上。这哪是省电,这是在拿钱包开玩笑啊!
那么,问题来了,既不能天天充,又不能等没电再充,那咱们该怎么办?别急,答案其实就藏在那个最舒服的区间里——30%到80%。没错,就是这个区间,被业内称为锂电池的“舒适区”。在这个区间里充放电,电池内部的应力最小,就像人吃饭,七分饱最舒服,对身体最好。您电量用到30%左右,就找个机会充一充,充到80%左右就拔枪走人,既保证了日常通勤的需要,又不会让电池长期处于高压或低压的“亚健康”状态。记住,电池不怕用,就怕滥用。 把充电当成给手机补水,渴了就喝,但别一口气灌太多,小口勤喝最舒坦。偶尔出远门,充满到100%当然没问题,但最好充满就走,千万别让电池在100%的高压下“泡”过夜。
最后,我还得提醒您,比起充电的频率,温度才是那个真正的“隐形杀手”。夏天大太阳底下暴晒完,您可千万别急着去快充,这时候电池内部温度可能已经飙到50多度了,再上快充,高温加高功率,简直就是双倍老化。冬天也一样,零下十来度,锂离子都“冻僵”了,活性大大降低,这时候强行快充,很容易导致“析锂”,久而久之,负极会长出“锂枝晶”,刺穿隔膜,直接短路,那可就真危险了。所以,夏天尽量选夜里凉快的时候充,冬天可以先热车5分钟,让电池“暖和”起来再充。还有啊,如果您的车要长期停放,电量最好保持在50%到60%,把那些耗电的“吸血鬼”功能都关了,回来之后也别急着快充,用慢充“唤醒”一下,给电池一个缓冲的时间。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日常30-80,远门100就走,每月一次满放满校。 养成良好的充电习惯,比啥都强。咱们买车是为了享受生活,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与其天天为充电这点事儿焦虑,不如多花点心思在享受驾驶的乐趣上。最后,我想问问大家,您是“每天充”派,还是“没电再充”派?或者您有更好的充电秘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交流,让这“电老虎”乖乖听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