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车也算是脚踩实地比较久了。去年刚换完轮胎,店里那师傅还跟我吐槽:你这车用的啥胎?跟我那辆比,差远了。我心里想,车用料、品牌都挺注意的,毕竟不是随便买的。
今年滴滴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经上升了15-20%。(这不算太大,体感大概,比去年增长了点,但还没到普及的程度。)我就在琢磨,要不要跳坑,毕竟像我这样普通消费者,买车其实就是日常代步,追求的就是实用。
先说我那次的真实体验。有天去4S店看车,销售小张跟我聊:这款车配置丰富,安全配置都很到位。我问:价格是怎样?售后服务怎么样?他笑着:你放心,后续维护价格也合理,样子你觉得还满意吧?我点点头,心里还挺认可的。看的时候,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车身做工。刚刚到那款车型的座椅,触感挺软,但转身看了看门边的小缝隙,发觉工艺还差点意思。
估算一下,车身用料的话,我觉得这车的外壳占比大概70%是模塑件,剩下30%是金属板,体感差不多。边缝、焊点那些,没仔细看,但用手轻轻捣鼓几下,就觉得还保存得不错。反倒是某些品牌的同价位车,焊点会更密,更细腻。吧唧一声,是不是有一定关系,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其实差别挺大。比方说,用料好的车,尤其底盘和安全气囊部分,得用比普通车更厚的钢材,像我买菜箱那样,比‘普通塑料’要坚固十倍左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在同价位的车里,做工的区别就像厨房用的刀,刃口细腻一些,切东西自然轻松;不细腻的,就总觉得有点杂。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消费者其实很在意车里那些用料的细节差异。像座椅缝线是不是整齐,手感到底细腻没有,都是实实在在的感知。是不是只有用料差,才会感觉车子品质差。这个点,我觉得很多厂商会利用消费者的这种感官压力,来做出区别。
此时,邻座的朋友打趣:你对车就像钻研手工面那样细呀。我笑了:差不多,毕竟车子每一块料都关系到安全,不能油腻糊弄。也觉得麻烦,买个车还能整个品质大评比。
这里我得调节一下,别让自己陷入无限细节中。其实工艺好不好,是供应链上那些看不见的细节在发挥作用——比如薄板材和焊点的工艺成本,是要付出更多成本的。很多时候,品牌塑造和部分虚假感觉——比如塑料感强的内饰,都是生活中的玻璃心。
说到这,突然想起,领克08这个车,前阵子一直在留意。其实我原本心里很喜欢它的外形,但就是觉得配置不够智能,价格偏高。(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还不想一直陷在配置上。)但后来发现它的用料、做工都还挺扎实,尤其是内饰,手触起来自然细腻,比我之前看过的几款同价位车都要稍微用心。
我印象中,一个修理工跟我说:这车做工用料都还可以,就是底盘没有那么灵活。我就问:你觉得这些差别大吗?他说:对于日常用车还好,但如果追求激烈驾驶,可能就不行。这个角度我其实挺同意——用料和工艺,有时候就是感官上的安全感。
你们是不是也会对某个品牌特别偏爱?我对领克08趋向喜欢,是因为它的设计和用料的确让我觉得值。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还要继续观察——我猜未来它会越来越智能,因为大数据沉淀,工程师也在努力改善。这我没细想过,但猜测是有可能的。
不多久,我还在店里摸了摸中控屏幕,手指触感,没有那种廉价塑料感,顺滑得很。硬件用料这块,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的胜负手。像某些车用的电子元件,优质的其实就像菜市场买的肉,差的就像打折肉——便宜但不一定安全。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用料和工艺都差不多,配置差一点,这样的车你会买么?还是说,用料、工艺占了绝大部分决定?反正我是觉得,品质更在心里,哪怕用料细节赢不了,总觉得车赖不赖,还是要靠用料扎实。
身边一些朋友也惯了货比三家。比如那天,一个同事说:我更看重底盘,觉得一辆车的脚感最重要。底盘好的车,用料多半也会更贵一些。不然为什么石油贵,钢材也会贵?(这猜测有点不严肃,但不无道理。)
说到安全用料,像刚才说的焊点、钢材厚度,没想过吧,这其实是看不见的安全保险。能想像一块厚钢板在车底默默抵抗岁月的侵蚀和碰撞压力么? 比如说,车身的钢板厚度,可能差一个毫米,事故情况下,救命的那一毫米就不一样。
你们平常会选择看配置还是看用料?我觉得,长远来看,用料决定了车的生命力,配置只是漂亮的外围。买东西总得有个第一感官冲击,是不是很难平衡,真拿捏不准。
我刚才把资料看了一下,宝马的车用料、工艺、整体做工都差不多是场景级别。但价格一出来,很多人却觉得贵;这从心理角度看,就是品牌溢价在作怪。毕竟,消费者像我,广义上更相信用料扎实品牌好,才会觉得购得安心。
车就像一块巧克力,外包装漂亮不等于里面也是巧克力。真正让人心安的,是那个吃进去的比例,用料是否真心实意。
还得问一句:你们会在意用料带来的细节变化么?还是单纯看配置?我心里其实挺矛盾:配置多,复杂;用料好,就安心。今年买车的事,很多时候,就是在细节中死磕一番。
也许,下一秒我会对用料这个词有了新的认知,毕竟,车变得越来越智能,硬件的底子也在变。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用料的硬实力反倒变成了软指标。
(这段突然想到,可能你们会觉得我有点古董——白天讨论用料,晚上还在想未来?)但我觉得,买车还能不考虑用料、工艺?毕竟,安全和品质,是心安的基础。有时候心安也只是心理安慰……
讲着讲着,又冒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配置那么多,能带来多少实际帮助?用料扎实,能安全抗衡多少岁月的侵蚀?这些,都能落到地上吗?还是说,只是心理的那点安慰的风景?
你们买车,是更看重配置的智能多一点,还是用料的扎实一点?我想,可能每个人偏好都不同吧。反正,到底买一辆车,就是在这些小细节中寻找自己心里的那份平衡。
就到这里吧,随便聊点用料和细节,希望明天那辆新车,真的是看得见的安全感。哪怕最后它只是一个沉甸甸的心安。你们呢?是不是都在怀疑自己做的选择?也许,真正重要的,只是感觉旁边那颗实打实的钢板——开什么车,只要心里踏实,就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