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

理想汽车与乘龙卡车的碰撞测试还没过去多久,乘龙就把理想汽车告上了法庭,这一幕谁能料想到?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怒指理想严重侵权,要求赔偿损失,这起“车对车”的碰撞把双方都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让本该展示安全实力的测试,变成了公关危机现身说法。

这场纷争,最后到底会落到谁头上,是某一方的警醒,还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

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有驾

7月29日的晚上,理想i8上市发布会将汽车安全测试拉上了网络热搜。

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乘龙重卡正面高速碰撞,巨大的冲击力让乘龙卡车四轮腾空,驾驶室和车厢分离,场面堪比大片。

理想官方称,这一切是按照普通公路事故的真实情景,专门选了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对撞,来验证自家新车安全性。

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弹幕刷屏,网友一时都把焦点放在了理想i8的“坦克级”抗打击能力上。

可一条测试视频真的经得起放大镜检视吗?

几乎就在视频火起来的第二天,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就发声明强烈反对。

理由说得很直接——你们自定义测试场景、参数不透明,实际场合和咱们平常认知大不一样。

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有驾

最扎心的是:对撞的乘龙卡车,明明只是测试道具,却在全国范围内被当成“不经撞”的反面案例。

品牌被拉下水,乘龙声称这已构成严重侵权,明确表示追究理想汽车的法律责任。

紧接着,乘龙连发几张看似轻描淡写的品牌宣传海报,暗戳戳地回应舆论。

直到8月4日,东风柳汽愣是真把理想汽车给告了,索要品牌和名誉损失,目前法院已经立案。

短短几天,风向急转直下,一场安全测试直接“撞”到了法律的门槛。

理想汽车并没有选择沉默。

8月3日,理想连夜发声明澄清:测试的本意只为验证自家车辆安全,绝无任何贬损他人之嫌。

实验选用乘龙的二手重卡不过是为了还原现实公路对撞,并非针对某品牌,更无意对外界引导什么“质量高低”的意涵。

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有驾

理想还竭力强调:A、B、C柱毫发无损,9个气囊全开、电池包“冷静如初”,安全配置面面俱到。

甚至话锋一转,顺带夸了句乘龙卡车本身的品质没话说——可惜事情早已酿成。

中国汽研同样发了声明,强调这只是一场针对理想i8的专项测试,测试方购买二手重卡只是按质量标准、非针对任何品牌,也不存在行业“黑锅”。

并表示,网络过度解读和恶意中伤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行业与媒体应共同维护行业的理性与公正。

公众却并未因此就此散场,疑问和吐槽接连不断。

很多人本来对理想i8的“钢铁侠”属性津津乐道,转头却发现阴影之下有太多测试细节未公开:双方车辆有无改装?

碰撞速度、场景设置是否真实还原?

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有驾

这些专业问题普通消费者难有答案,情绪在社交网络迅速发酵。

有人戏称,双方如果真要直播复测,那测试的公信力就彻底沦陷,整个汽车圈都没人能全身而退。

看热闹的是网友,真正焦虑的是车企自己:你用我的车做“陪练”,谁保证我不会被拖下水?

出现理想和乘龙之间这场“碰撞纠纷”,其实并不孤单,类似的疑案正在行业不断重演——比如2025年7月底,比亚迪新发布的电动车同样在碰撞测试后被业内人士集体质疑。

问题出在哪儿?

一方面,安全测试越来越向极致场景挑战,可每次出来一则视频,都有人怀疑是不是“定制剧情”、是不是“台本对撞”?

参数不透明,情景随便选,行业标准被“热闹”掩盖。

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有驾

当安全成果变得像舞台剧,观众纵有满腔热情,也难免生出怀疑。

再比如2025年8月初,领克Z20拿了EuroNCAP全中国品牌第一,结果还有一大波人从“轻量化”与“结构安全”的取舍上坐等新一轮舆论拉锯——没人敢信眼见为实,因为你不知道测试的“另一面”长什么样。

不仅如此,国家对于新能源车安全的监管和年检也在水涨船高。

今年3月颁布的新规,把动力电池包温度监控正式纳入强制年检。

有数据显示,去年光因为电池健康度不过关被要求更换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车就有12.6%。

这背后是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渴望和市场的真实压力,也是理想、比亚迪们敢于拿自家车“破格碰撞”背后的行业逻辑:用极致案例给自己贴金,但如果把别人也牵进大坑,赢的是噱头,输的是长远信誉。

一场车祸测试视频,说穿了,是一根绑着多方利益的绳索:拽得太猛,大家都很难优雅地脱身。

其实,类似的争议并非中国特色:2023年,特斯拉ModelY在美国IIHS小重叠碰撞测试因为A柱断裂而惨遭评级垫底,全球召回,整改结构才重获认可。

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有驾

国内2024年,奇瑞星纪元ES搞了一把业界首次“120码三车夹击”,尽管数据漂亮,但因用模拟台车而非实车,这背后真实性又被大量质问。

这些案例都说明:测试这件事,最怕“表演感”,最怕一面之词和场景定制。

只要权威、公开、公正不足,行业舆论始终不会停歇,品牌骚动就会一波接一波。

权威机构早就发出了提醒:中国汽车工业协会7月刚刚出了一份新规倡议,提出企业客户端测试必须结合“第三方盲测”,出视频的同时同步公开设备型号、环境参数和车辆原始状态,不给营销留灰色地带。

懂车帝的数据更直白:国内市售车型在高强度卡车对撞时,只有少数几款能真正称得上合格,大部分车企根本不敢把所有数据都“裸奔”示人。

安全不是喊口号、安全不是营销点,这才是大环境下的真实写照。

我想,理想与乘龙相遇是一场并不小心的“偶像翻车”,也是一份行业规则亟需补缝的现实警示。

理想i8碰撞测试惹争议,乘龙起诉理想索赔,谁为品牌受损埋单?-有驾

测试本意是为安全加分,为消费者负责,却也可能变成“秀场”。

车企和第三方机构推动新车安全标准本无可厚非,但选择合作的方式、选择公开的节奏,也许才是让所有人安全感倍增的正道。

如果所有碰撞测试都要在镜头前带上一份“护身符”,那我们如何相信技术的真诚?

如果所有挑战极限都不清楚参数、环境和规则,那消费者该相信什么,行业的权威还能支撑多久?

理想i8与乘龙的纷争会不会只是个开端,是否倒逼更多企业面对“安全测试不是谁能拍得帅,而是全程经得起检验”的终极命题?

我设想过类似的场景:未来你买一台车,扫码就能看到它所有测试场景的“慢镜头回放”和第三方测评报告,一切明明白白。

到那个时候,无论理想i8是钢板还是软肋,乘龙卡车是铁壁还是纸糊,公众都有权利清楚看到真相,不用被网络情绪牵着鼻子走。

这或许才是理想遇上碰撞之后,所有品牌真正该守住的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