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7月1日,最后一辆帕萨特驶离生产线,南京工厂的灯光彻底熄灭。这座运营了17年的生产基地宣告关闭,标志着大众进入中国市场40年来首次完全关闭工厂。这座年产能达36万辆、曾拥有超3000名员工的工厂,最终在电动化浪潮中画上句号。
一、关厂背景:燃油车市场变化与转型压力
南京工厂的关闭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需求显著下滑:工厂主要生产的帕萨特和斯柯达速派等核心车型,2024年销量同比暴跌40%,导致工厂产能利用率降至50%以下。尽管大众集团2025年上半年在华整体销量降幅收窄至2.3%(2024年同期为-7.4%),但传统燃油车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本土品牌竞争力提升:比亚迪在2023年超越大众成为中国市场销量冠军,2025年上半年销量突破210万辆,同比增长33%。中国品牌在B级车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几乎为零跃升至2024年的35%,而合资品牌份额则从18%收缩至10%。
工厂转型条件受限:工厂位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毗邻市中心,在物理空间上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产线改造,物流扩展空间也有限,整体转型成本过高。
二、德国车企在华面临的挑战
大众的举措反映了德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普遍面临的调整压力:
销量下滑:2025年上半年,宝马销量下滑15.5%至31.8万辆,奔驰下降14%至29.32万辆,奥迪下跌10%至28.76万辆,保时捷跌幅达28%,创十一年来新低。
电动化转型滞后是关键:大众集团上半年在华电动车产量不足6万辆,奥迪品牌更是低于8000辆。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品牌密集推出了具备长续航、高智能化水平的电动车型,价格普遍比同级别德系车型低约40%。
三、大众的应对策略
为应对市场变化,大众正采取多项措施:
产能优化整合:南京工厂的生产设备将迁移至70公里外的仪征工厂。仪征工厂正在进行新能源产线扩建,目标是到2027年,电动车生产占比超过50%。
加速产品更新: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基于全新数字化平台的奥迪E5Sportback(续航里程达770公里),并宣布到2030年将在中国市场投放超过20款新能源车型。
深化本土化战略:强化“在中国,为中国”的路线,积极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以提升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四、员工安置与社会影响
工厂关闭涉及约5000名员工的妥善安置:
主要方案是内部转移:大部分员工将被安排转岗至仪征工厂。公司为此提供了住房补贴,并组织针对电动车制造所需的专业技能再培训。
面临实际挑战:部分在南京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员工(涉及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因素)对搬迁存在顾虑。工会组织呼吁公司提供更多支持,包括心理疏导。相较于部分车企的直接裁员,大众的这一方案被视为相对负责任的处理方式。
五、行业观察:市场格局加速演变
南京工厂的兴衰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8年投产时,它是上汽大众扩大市场版图的关键布局,其生产的帕萨特曾助力大众蝉联多年中国销量冠军。
2025年关闭时,比亚迪汉等本土车型已在B级车销量榜上超越帕萨特,标志着市场竞争格局和消费者偏好的深刻转变。
大众南京工厂的停产,是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浪潮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信息来源:综合自网络
/ 笛杨集团 /
笛杨集团专注于离岸跨境服务,以企业家思维服务客户。在企业服务方面,我们提供海外实体及SPV架构搭建、跨境合规服务、银行账户开立等服务。私人业务服务则包括公司成立与管理、信托服务、家族办公室服务、家族继任规划以及慈善工具服务等。基金服务涵盖对冲基金、私募股权/风险资本基金以及加密货币基金等多种类型。
笛杨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多个政府机构和监管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确保为客户提供合规、高效的服务。我们致力于成为客户最值得信赖的跨境服务伙伴,助力客户在全球市场中稳健发展。
本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交流讨论之目的,不构成我们的任何法律意见,因此不能依赖或据此替代我们的法律意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