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

在汽车行业“一年磨十剑”的今天,千万公里级路试、激光雷达数量、零百加速时间等参数成为营销战场的高频热词。当消费者为不断刷新的数字指标买单时,车辆的小故障率与相关投诉却不降反升。喧嚣背后,一个根本性问题浮出水面:当研发速度不断突破极限,汽车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究竟该如何保障?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陶海龙

在这一背景下,上汽大众品质开放日深入聚焦产品开发中“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企业如何通过严苛的研发验证体系守护德系品质DNA。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强调:“定义一款车能否进入市场,上汽大众有‘一杆秤’。这杆秤背后的信心,来自于稳定的试验资源和完备的开发与验证体系。”

“千万公里”背后的数字游戏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国务院特别津贴获得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 宋健

当前汽车行业研发周期大幅压缩,从传统的“十年磨一剑”加速至“一年磨十剑”。然而这种“快”是否以牺牲品质为代价?行业热词“千万公里级路试”成为争议焦点。“如果让一辆车昼夜不停地跑,几十年也跑不出来,可能是几百辆同型号的车累计跑了1000万或1500万公里。”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宋健指出其技术本质。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 朱西产

“1000万、1500万公里肯定不是作为验证汽车可靠性、耐久性的品质指标来设定的,”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直言不讳,“它更像是‘营销词’,而不是一款车的质量指标。”他进一步解释到,主流乘用车设计指标普遍采用30万公里用户等效里程,这已覆盖了私家车的全生命周期使用需求。

“抗老化能力、耐腐蚀能力、抗振动能力等,其中振动可能通过里程数能反映出来,但抗老化、抗腐蚀,和里程数没有关系。”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从工程逻辑角度补充道。测试的关键不在里程数字本身,而在于体系化的验证维度。真正的品质保障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度量衡传递”基础上——就像天秤需要用砝码校准,汽车试验设备同样需要经过严格标定。

效率提升≠削减流程

面对行业普遍压缩研发周期的浪潮,上汽大众向外界展示了一条不同的路径——不以削减验证环节提速,而是以体系创新实现效率与质量兼得。据了解,上汽大众当前研发周期已从54个月缩短至24-36个月,效率提升超30%,但验证标准反而更为严苛。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实现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三大创新:并联化研发模式打破传统串行流程,造型、光顺、结构设计与虚拟验收同步推进;数字化虚拟技术深度应用,依托四十年积累的测试数据库优化试验流程;中德24小时接力开发充分利用时差优势。陶海龙表示:“我们鼓励创新,但技术如果不成熟我宁愿不用。这是我们的信条、我们的前提条件。”

硬核试验构筑品质防线

在用户看不见的试验室内,上汽大众构筑起远超行业标准的品质防线。其遵循近8000条技术标准,涵盖中国国标、大众集团企标及DIN/ISO/VDA国际标准,对每款车型实施六大类80余大项、涉及3000多种试验组合的验证。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整车阳光模拟试验室内,全光谱光源动态模拟太阳轨迹,25天加速试验即可等效吐鲁番/海南等极端环境下一年的曝晒老化。与传统氙灯或红外测试相比,其独有的紫外线UVA/UVB波段更能真实考核材料“晒老”与“晒伤”效应。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门盖强度耐久试验室,车门需要经受100,000次开关测试的极限挑战,相当于用户30年使用强度,同时承受-30℃至80℃的温度剧变及95%高湿环境。不仅是验证单个部件,更是对整车质量与用户体验的综合评估。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整车四通道液压振动试验室,液压系统精准复现搓板路、坑洼路等恶劣工况,在4周内完成相当于用户30万公里行驶的强化测试。测试全程伴随-30℃至40℃环境交变及80℃红外照射,对白车身、内外饰等200余个零件进行全方位“体检”。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整车雨淋密封性试验台,22种涉水场景被精准复现:从特大暴雨级别降雨量(超国标2倍)到动态负压+倾斜姿态的极端工况,再到行业独有的轮罩/门槛专项测试,构建起立体化的防水保障体系。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整车四驱转鼓声学试验室,拥有毫米级噪声管控,通过双鼓面设计实现路面快速切换,配合高灵敏度麦克风阵列捕捉细微异响。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电磁辐射抗扰试验室,140V/m辐射场强相当于4倍国标,监控系统实时追踪500余项电子信号,确保在高压设施、基站等强干扰环境下功能稳定。

冗余设计背后的长期主义

在安全质量的品质上,有很多东西是消费者很难看见的。陶海龙以气囊测试为例说明:“消费者会看一台车有多少气囊,作为判断安全表现的依据。但是这个气囊的前提条件是要在需要爆的时候爆出来。而在沙地绊翻试验中,沙地看上去软,实际上力学反应更复杂多变,所以对测试而言更难。这是需要有大量的试验数据,以及稳定的生产质量控制过程。”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对于隐性品质的极致追求,陶海龙还强调:“看不见的质量太多了,比如生产工艺过程的一致性。在公差范围内,说明生产工艺的过程质量是受控的。如果公差很大,说明不受控。”由此也解释了为何上汽大众坚持“每件必测,合格上车”的零部件准入原则,仅电磁兼容一项就要经过3轮零部件测试+3轮整车测试。

那些隐藏在试验室里的极端环境模拟、远超用户生命周期的机械耐久测试、高于国标四倍的电磁抗扰验证,共同构成了用户看不见的品质护城河。正如宋健教授所言:“研发一款车必须经过完整的开发和验证流程,对整车进行标定、对参数进行匹配,可能消费者看不见,但很重要。”

效率与质量兼得 上汽大众如何用“慢功夫”守住快时代品质DNA-有驾

写在最后

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上汽大众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真正的“快”,是以体系化能力为支撑的效率质变;而必要的“慢”,是对安全底线不可妥协的坚守。“安全是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的法宝和DNA。”或许是对这场品质坚守的最佳注解。当汽车行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狂飙突进,上汽大众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速度并非来自对流程的裁剪,而是源于体系化的能力进化与对品质底线的敬畏。那些用户看不见的严苛试验、毫厘必究的生产管控、穿越极寒酷暑的耐久验证,共同构成了汽车作为“生命安全产品”的尊严所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