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七次?缓缓打个问号,这不是普通的“耐力赛”,是21年资本马拉松,几乎要跑成“长征”了。
都说中国企业上市难,这奇瑞的剧本,我看多少互联网大厂都得自愧弗如。
想想2004年“股权关系复杂”闯不出去,2008年又被金融危机绊住双脚,连老天似乎都不想让它痛快。
到底是什么让奇瑞明知前路多坑,还能一次次鼓足劲头“递表”港交所呢?剧情到底还有什么惊天反转?接下来咱们得慢慢扒一扒。
谁能想到,奇瑞上市的故事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地点还不是哪座高大上的CBD,而是真真正正的芜湖荒滩。
怎么形容那会儿的场面?简单说,“小草房”漏雨透风,冬天当“冰箱”,夏天秒变“蒸笼”,堪称“中国汽车版荒野求生”。
尹同跃回忆起创业初期,恐怕心里都要冒凉气嘛——缺钱、缺设备、连经验也是“仅供参考”,关键还缺人。
但,没钱没人照样开干,有句话说“闯出来”,在奇瑞这是真成了现实版的“从零开始的逆袭剧”。
1999年,奇瑞的第一台发动机亮相的时候,中国汽车圈多少人还在看笑话,但结果:不仅点火一次成功,年底第一辆奇瑞车也开了下来。
再过两年,“风云”销量一马当先,新车上市就是黑马,谁说中国人造不出好车?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是2003年奇瑞QQ的横空出世,不贵、可爱,小车直接成了街头“萌神”,销量一度冲上百余万辆,多少小康家庭买车的第一步啊。
不过,千万别以为奇瑞一路顺风顺水。
本想多点品牌多点花样,结果“多品牌战略”在08年就栽了大跟头——品牌分散、资源分散,费力还不讨好。
材料填报出点纰漏,上市又黄;混改了试图借壳,新能源也赶了个“早集”,一切都差点意思。
有人说这时候换老板、换步子就拉倒吧,谁能有耐心一年又一年,递表递到第七次?
可奇瑞偏偏就是这种“牛劲”,二十一年,要说不打折磨都没人信。
其实吧,这耐心还真不是白费。
2025年9月的敲锣声,一锤定音—这不光是公司,背后那群芜湖兄弟们得多感慨?
238倍超额认购,资金进来涌得哗啦啦,多少人还在怀疑中国老牌车企没未来,现实啪啪打脸。
这,叫极限拉扯后的最终胜利。
说“从草房到世界500强”,一点儿没夸张。
二十多年前,奇瑞起步完全靠自己摸索。
那时候市场是什么?一没技术储备、二没高端人才,厂房都能下雨。
但也正因为如此,前后28年,公司一步一个脚印靠死磕,营业额能从九百多亿到两千多亿,净利润更是节节攀升,年成长一度超过57%!
扪心自问,有几个国产品牌能撑过这么多风雨,还能保持持续爆发?
这就像马拉松,前半程全是泥泞,最后几公里却是提速冲刺,把众多对手一一甩在后头。
有意思的是,奇瑞并没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安逸生活”,早在2001年就开始铺全球化路子。
表面看着公司还在安徽小城,骨子里想的是怎么让中国造的车卖到地球另一边。
22年出口老大,1300万辆全球销售数据不吹不黑,这才是真正的“闷声发大财”。
只要你走进海外经销商店,往往都有奇瑞的影子。
而且到了新能源、智能化产业链的发力点,奇瑞也没打盹——去年海外销量占比超过44%,在欧盟混动车型市占率猛涨。
这些数据说明啥?不是随口嗨一嗨,是企业“体魄硬、脑子活”,能高速迭代、打全球硬仗。
但是啊,上市就等于毕业了吗?可别天真,真正的难关这才刚刚开启。
最扎心的就是高负债——87.7%资产负债率,说实话,放在任何一个企业身上都得捏把汗。
要真遇到经济风吹草动,还怎么眼里装得下长期研发和技术创新?
再看新能源业务,奇瑞虽然早早入场,但市场份额远落后比亚迪、吉利那些“卷王”,新能源的毛利率低得让人抠头皮,这钱哪好赚?
15万以下是主阵地,高端车星途销量低迷,这价格带跳不出天花板,利润想提升都费劲。
老问题新难题,一环扣一环。
当然,奇瑞不是没法子。
这两年,它跟华为合体玩智界,直接把研发和技术当成命根子,砸钱砸团队,迈向智能化。
外界质疑声一直有,但资本市场看好啥?就是看你能不能坚持自己赛道,找准定位还敢加速干。
更别说,上市后有了港股更多资金加持,既能升级老本行(汽车制造),还能用钱生钱搞国际化、搞高技术、搞品牌力的全方位进阶。
就像专家纪雪洪说的,上市只是分水岭,既是荣耀,也是“压力山大”。
今后60多款新车要推、智能化升级要拼、海外布局要稳,这三项嗷嗷待哺,掉链子一处都不行。
尹同跃如今头发雪白,但他的神采还能让人看到当年“草房少年”的底色,现实又比故事更有戏剧性。
再往大了看,奇瑞和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们同台竞技,这背后其实考验的远远不是单一工艺或销售,有点像中国制造业出海能不能摆脱“代工宿命”的大考。
资本市场认可了奇瑞,国内外销量双线爆发,智能化、混动化都踩着点,剩下的就要看奇瑞还能不能再一次“死磕”出新巅峰。
中国品牌走到今天,远远不是“拼老黄历”能撑起来的,每一步都要新的战略、思维和技术花样。
奇瑞这21年的马拉松,不只是自己苦熬的结果,也是无数国产品牌咬牙挺过低谷、大家一起卷出来的。
说一句励志鸡汤难免俗气,不如说这就是现实版的“熬到天亮未必胜利,但不熬永无出头”。
而每一个坚持下来的老牌企业,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一件事——只要一直折腾下去,谁都是奇迹的种子选手。
问题聊到这里,咱们不妨多问一句:你觉得中国老牌企业,靠什么才能在资本市场持久立足,还能持续逆袭?说说你的看法呗。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