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新闻,大家都在说享界S9T价格下调了近两万,从预售32.9万到上市最低30.98万。其实这种事,咱还是得动动脑子:市场里那么多价钱波动,谁天生就有绝对的逻辑?我有个朋友是销售,跟我说:新款一出来,老款怎么卖都没人急着买。这话我倒真体会到了。
想想,按理说,车多80%的成本是在供应链上——关键零件、供应商体系。就像盖房子,钢筋混凝土占大头,但迟早供应变得紧张,价格就变了。而且,研发也是个门槛:华为帮北汽设计芯片、界面,研发投入算大,但在走量前,价格管理其实很挑剔。
咱们把这个价钱的低点想象成门槛:如果20—30万区间,很多车型都在争抢,但像享界S9T这样搭载华为技术、带有旅行车这个细分属性,能做到这个价,真有点运气+战术的意味。加上,市场里面,包括对比的蔚来ET5T、极氪007GT,实际体验差距还挺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享界S9T纯电版用的800V高速电池平台,续航801公里(也就是说,不出门就能环绕一圈长城,估算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块人民币左右——广告算得不准,估算少了点,但整体还行),这个续航其实对我这种怕麻烦的消费者很重要。如果出坑时只敢开到半死不活,每次想出门都得盘算——车子还能跑多远。
对比同价位的房车——我说的是旅行车,不是旅游房车——比如蔚来ET5T,售价29.8万到31.6万,销量高过多辆车。而享界S9T,如果能借助华为的智驾、车载生态,在科技感上明显优于普通车型,你会不会觉得,价格虽然比预售便宜了近两万,实际上还是挺贵的?毕竟豪华旅行车,又不是真正的全民刚需。你会不会觉得,买个二十多万的旅行车,日常用的少,主要是为了体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段关于供应链的生活比喻:就像备菜,原料越是新鲜,成本越高。近年来芯片、核心材料涨得快时,我就想,厂商在某些零件上下的本钱其实是被供应链绑架的。而且,华为的芯片和芯片制造,像是厨房里的高级调料,用上就要多花钱。
说到这,也不免要问:这个价格还能再往普通点走吗?比如说,z9和z9gt如果能降到24万左右,整块蛋糕才算有点肉可吃。考虑到国内市场的偏好,十年内国人依然爱SUV,旅行车更像是个面子车。我有个疑问:旅行车真能爆发吗?还是说,只是个高端幻想?
其实也没有错。毕竟,新M7这边,价格比它还低两万,实际用料、配置也挺接近。如果说美感,享界S9T和帕美的颜值不相上下,科技Certainly是在后者之上。你觉得,科技与颜值,哪个对决更重要?
有个小情绪也不得不说:明明知道资金链那么紧张,也不知道资金源自哪儿,拿着一堆几百亿亏损的说辞,就像打着未来无限大的旗号,硬撑着往前走。
(这段又忽然想到,盈亏关系似乎没那么直白,不是说亏得多就没戏?也许,品牌的粉丝还是愿意为这些未来科技买单。像我刚才那样,心里总在想,这个车到底值不值?)
那行,我再算一笔:这个车型专注娱乐+实用两不误,后备箱能塞下差不多三百多升,后排也能坐两指宽的腿,关键是这玩意带点旅行范。但你看,旅行车在国内还真小众到爆,还没能像欧洲那么普及。
这让我疑惑:十年之内,还能看到它真正的爆款吗?还是只是少数几个特殊认知者的奢侈品?毕竟,旅行车的最大杀手是惯,十年内,SUV的喜欢度仍旧在线。
说到这,我想知道:在这个价位,能幸存下来、还能卖得好的车到底还能有几款?能不能靠科技和体验惹起点用车欲望,这是个问题。
(这段话我还没仔细琢磨,但我猜行业工业化的压力或许也是原因之一——嘿,这个猜测不一定准。)
站在车展间隙,我盯着那台享界S9T——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场景: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俩娃,开出去玩,后备箱塞满了行李箱,然后在高速上踩到3000转,仿佛是荒野求生的味道——但又不至于太折腾。
这种小细节,倒让我有点期待:如果它真能在市场里站住脚,未来还能不能出现亲民版的旅行车?还是说,咱们还是得继续存钱,等着价格更友好的车型出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