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赋能:非现场执法破解治理难题
重庆借鉴北京经验,在中心城区试点电动自行车非现场执法系统。通过在商圈、学校、地铁站等重点区域部署高清摄像头,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抓拍逆行、闯红灯、不戴头盔、非法改装等违法行为。系统上线3个月内,渝中区解放碑商圈电动自行车违法率下降62%,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周边事故率降低45%。
“以前靠交警现场执法,人力有限且容易引发冲突。现在非现场执法24小时在线,违法数据直接推送至车主手机,形成‘不敢违、不能违’的震慑。”九龙坡区交巡警支队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已与“交管12123”平台对接,车主可通过APP完成罚款缴纳、学法减分等操作,实现“查处-告知-处理”全流程闭环。
二、全链条治理:从生产到回收的闭环监管
重庆整治行动突破单一环节治理,构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链条监管体系:
生产销售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利剑行动”,严查非法改装、销售不合格产品等行为。2024年,万州区查扣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142台,黔江区对某电动车经营部处以0.1万元罚款,因其销售的产品与认证证书不一致。
使用环节:公安交管部门联合城管、街道开展“清路行动”,重点整治“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行为。忠县消防部门在居民楼张贴“禁止电动车入楼”标识,合川区对上路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实施“一车一档”管理。
停放充电环节:住建部门推进既有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巴南区石滩镇在居民区增设2处室外充电桩,渝中区两路口街道推广共享充电柜。长寿区明确架空层使用标准,要求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不得作为停放场所。
报废回收环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商务部门推动“以旧换新”,鼓励企业回收老旧蓄电池。江北区建立废铅蓄电池综合收集试点,落实强制性报废标准。
三、社会共治:构建群防群治新格局
重庆通过“宣传+举报+信用”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宣传教育:消防部门制作电动自行车火灾警示片,在社区、学校、企业循环播放。江北区组织沿街商户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江津区发动消防志愿者“摆摊设点”普及安全知识。
举报奖励:两路口街道设立举报热线,对提供非法改装线索的市民给予奖励。巴南区石滩镇将整治成效纳入村(社区)年度考核,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信用惩戒:对严重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渝中区对引发火灾的电动自行车品牌进行曝光,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四、长效机制:从“运动式整治”到“常态化监管”
重庆将整治行动分为动员部署、攻坚整治、巩固提升三个阶段,2024年集中消除存量隐患,2025年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制定《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调度+督导+评价”机制,确保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电动自行车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科技支撑、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重庆市消防救援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扩大非现场执法覆盖范围,推广“满电回家”计划,推动电动自行车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为城市安全运行筑牢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