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怎么着?
我跟你说个事儿,我前阵子差点把一个重磅新闻给搞砸了。
那会儿,我盯着墨西哥那堆数据,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俄罗斯,那个曾经的“铁杆儿”,现在销量掉到第三,墨西哥居然蹦到第一去了。
我当时就懵了,觉得这事儿不对劲,跟咱们以前想的完全不搭边。
说实话,干这行十年了,我最擅长的就是把那些乱糟糟的线头,用我的“蒙太奇”剪刀,咔嚓咔嚓地给你拼起来。
你得学会跳着看,别老按部就班地来。
我记得有一次,盯一个芯片短缺案子。
一堆报告,全是术语,看得我直犯迷糊。
我干脆跑去车间,跟那拧螺丝的小伙子聊。
他随口说了一句:“哥,这玩意儿要是断了,咱这流水线就得停。”
就这一句,我立马明白了,这事儿跟宏观经济没关系,就是个供应链的“卡脖子”问题。
回去我立马调整了报道方向,结果出来,比那些专家分析的都到位。
现在回头看咱们汽车出口这事儿,跟那芯片案子有点像,都是“看似平常,实则暗流涌动”。
想当年,咱们卖车给俄罗斯,那叫一个费劲。
好不容易卖出去一百万辆,大家开香槟庆祝。
那时候,咱们就是“性价比”的代名词,大家买咱车,就图个便宜,能开就行。
这就像你买个老式收音机,能出声就行,音质啥的,爱谁谁。
可现在呢?
这风向全变了。
2025年前九个月,571万辆!
新能源占了232万辆。
这数字,得咂摸咂摸。
这可不是靠“便宜”就能砸出来的市场。
你再看那阿联酋。
谁能想到,那帮天天开大奔的人,现在也开始买咱们的电动车了?
原因特简单,人家政府有目标,要净零排放。
咱的电动车,正好卡着点儿上了。
而且,咱不光是把车卖过去,我们是把技术、充电桩,一股脑儿全搬过去了。
这叫“入乡随俗”,但更是“以力服人”。
墨西哥那情况,有点意思。
他们买咱车,配置跟三四十万的德系差不多,价格才人家一半。
你说,这谁能忍住?
我有个朋友,他姐夫在拉美做贸易的,跟我说,他们那儿的展厅,中国牌子跟传统合资牌子并排站着,本地人看哪个眼神都一样,甚至对咱们的更热情。
这背后,是咱们自己憋出来的本事。
电池、电控,这些硬核技术,咱自己能造,不用看别人脸色。
这就像你家里自己种菜吃,不用去菜市场买那些贵得吓人的有机菜。
对了,我跟你说个我搞砸的。
有一次,我写一个关于自动驾驶的稿子,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技术原理,把自己都绕进去了。
结果读者反馈特冷。
后来我一琢磨,我把那复杂的技术,比喻成“给自行车装了个能自己找路的导航仪”,大家立马就明白了。
技术这玩意儿,得接地气。
现在欧美那帮车企,看咱们出口数据,估计晚上都睡不着觉。
大众ID.3在欧洲卖三倍价,可人家消费者照样偷偷摸摸地找渠道买咱们的。
这说明啥?
市场这东西,老百姓的钱包比嘴巴诚实多了。
咱们现在这帮做车的,不光是卖个铁疙瘩出去,我们是带着实实在在的东西走的。
不是过去那种“一锤子买卖”,而是真正在当地扎根,建服务站,备配件。
这劲头,跟《诗经》里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完全反着来。
咱们是真想把这事儿干到底。
所以说,这571万辆,不光是数字。
它是咱们这几年憋着劲儿干出来的成果。
未来啊,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是电动的。
这事儿,谁敢小瞧?
咱们这代人,算是赶上趟儿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