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汽车双雄崛起,央企重组引爆千亿资本,行业格局或将重塑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说了,咱们国家又多了一家新的中央企业,叫“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这事儿听起来好像离咱们普通人挺远的,就是个国企改革嘛。

但您可能不知道,就这么一个动作,就像点燃了一根引线,一下子在重庆这座山城引爆了一场关于汽车和资本的盛大“派对”。

重庆汽车双雄崛起,央企重组引爆千亿资本,行业格局或将重塑-有驾

以前咱们一说起重庆,想到的都是火锅、江湖菜、穿楼而过的轻轨。

可现在,重庆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重新认识它——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新高地。

这事儿得从几年前说起。

当时,新能源汽车这股风刚刚刮起来,所有车企都挺焦虑的,不知道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就拿长安汽车来说吧,这可是一家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企业了,最早是干军工的,家底厚实。

但在新能源转型这个节骨眼上,他们也犯了难。

当时大家都在争论,到底是全心全意搞纯电动车,还是走混合动力的路子。

在长安内部,工程师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重庆汽车双雄崛起,央企重组引爆千亿资本,行业格局或将重塑-有驾

最后,长安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另类”的决定,他们选择重点发展一种叫做“增程式”的技术。

什么叫“增程式”呢?

说白了,这种车开起来主要还是靠电,很安静也很平顺。

但它车上还带了一个小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不直接开车,它的任务就像一个“随车充电宝”,专门在电池快没电的时候发电,给电池充电,这样车就永远不会有跑不动的焦虑。

在当时,好多业内人士都觉得这技术不伦不类,有点多此一举,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脱了裤子放屁”。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当初被嘲笑的选择,后来却成了长安的“杀手锏”。

因为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买第一辆电动车最担心的就是充电不方便、跑长途趴窝,而增程式技术正好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

后来,随着国家对央企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特别是有了中央企业这个金字招牌和背后雄厚的资本支持,长安跟华为一联手,推出的阿维塔系列车型,销量一下子就起来了,增长速度非常惊人。

事实证明,长安当初那个看似冒险的决定,恰恰是踩准了市场最真实的需求。

重庆汽车双雄崛起,央企重组引爆千亿资本,行业格局或将重塑-有驾

如果说长安的成功,是老牌国企的华丽转身,那么另一家重庆车企——赛力斯的崛起,就更像一部充满戏剧性的逆袭大片。

故事的高潮,是赛力斯的创始人张兴海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看不懂的决定:把公司总部从经济发达的江苏,迁回重庆。

商人都往发达地方跑,他怎么还往回走呢?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大家见识到了什么叫“重庆速度”。

从张兴海决定搬家,到重庆当地政府把土地审批、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等一整套的扶持政策全部办妥,只用了短短72个小时。

这种效率,这种诚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比给多少钱都重要。

政府的诚意很快就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赛力斯和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特别是旗舰车型问界M9,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订单多到生产线都忙不过来。

这下子,整个产业链都跟着动起来了。

重庆汽车双雄崛起,央企重组引爆千亿资本,行业格局或将重塑-有驾

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干脆直接把生产线建到了赛力斯工厂的隔壁,这边电池刚下线,那边就直接拉进汽车总装车间,连运输成本都省了。

就连我们熟知的“玻璃大王”曹德旺,也亲自跑到重庆,投资扩建他的汽车玻璃生产线。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哪儿有机会,钱就往哪儿流。

短短半年时间,就有超过六百亿的投资涌入重庆的汽车产业,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长安和赛力斯这两家龙头企业的上下游。

重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营商环境好,不怕没有好企业来。

重庆汽车产业的这种强势崛起,也让其他城市感到了压力。

比如以前在中国汽车行业里排得上号的广州,现在也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甚至有企业专门跑到重庆去设立分公司。

为什么?

重庆汽车双雄崛起,央企重组引爆千亿资本,行业格局或将重塑-有驾

因为现在的重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汽车制造基地了。

它围绕着新能源汽车,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从最上游的电池原材料,到中间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件”,再到下游的智能座舱、车载软件系统,甚至是咱们手机上用的鸿蒙操作系统,在重庆本地都能找到配套的企业。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房,你想做什么菜,所有的食材和调料都给你准备齐了,而且就在手边,用起来又快又好。

这种产业聚集效应,让重庆汽车产业的产值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飞速增长,大大超过了其他一些老牌的汽车工业城市。

这些宏观的变化,最终都体现在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

一位在赛力斯工厂焊装车间工作的王师傅,就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工厂,从最早一个月生产几百辆车,到现在一个月能生产三万辆,这个变化简直像做梦一样。

他说,工厂最忙的时候,新来的工人多到连安全帽都要排队领。

重庆汽车双雄崛起,央企重组引爆千亿资本,行业格局或将重塑-有驾

在他工作的那个基地,生产线高度自动化,平均不到一分钟,就有一台崭新的问装车下线。

这些挂着“渝A”牌照的汽车,不仅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现在更是装船出海,卖到了汽车工业的老家——德国。

每当看到这些,王师傅心里都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自己亲手焊接的每一辆车,都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那么,为什么资本和市场会如此看好重庆的汽车产业呢?

有分析师总结了三个特点,叫“三高”。

一是“高价值”,现在重庆生产的很多都是三四十万甚至更贵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单车利润高,赚钱能力强。

二是“高本地化率”,一辆车上超过八成的零部件都可以在重庆本地生产,这大大降低了成本,也让供应链更稳定,不怕被“卡脖子”。

三是“高研发投入”,这些企业舍得花大钱搞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一些以技术创新著称的新势力车企,保证了技术的持续领先。

说到底,重庆模式成功的秘诀,就是把国家队的资源优势和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效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如今,已经有十几家上市公司在重庆设立了专门的汽车产业基金,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这真金白银的行动,就是对重庆汽车产业未来投下的最坚定的信任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