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2025年的香港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满街跑的特斯拉,如今被越来越多的比亚迪取代。 根据香港运输署的数据,2025年9月,比亚迪以936辆的新登记量,首次超越特斯拉的853辆,成为香港电动车市场的月度销冠。
电动车已占香港新登记私家车总量的76%,燃油车仅剩1136辆,几乎停滞不前。 这场逆转并非偶然,就在几年前,特斯拉还以人均拥有率全球领先的姿态统治香港市场,如今,中国品牌用接地气的策略,改写了游戏规则。
一、50万港元门槛的“致命一击”
香港政府对电动车的支持一直很积极,2024年4月的一项政策调整,改变了市场格局。 新规规定,税前售价超过50万港元的电动车,不再享受首次登记税减免。 这一门槛直接卡住了特斯拉的主力车型。
例如,Model Y后轮驱动版裸车价约28.3万港元,加上选装和税费后,总价容易突破50万红线,导致无法享受高达11.4万港元的“一换一”税费减免。 比亚迪的主力车型如海豚、海豹、ATTO 3,定价多在20万至35万港元之间,轻松落在免税区间内。
对精打细算的香港消费者来说,买特斯拉可能多花十几万港元,选比亚迪能省下真金白银。
二、比亚迪ATTO 2的“杀手锏”
2025年8月,比亚迪推出的紧凑型SUV ATTO 2,成为逆转局面的关键推手。 这款车优惠后起售价仅15.5万港元,比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 3后驱版(24.9万港元)低了近三成。 单是9月,ATTO 2就贡献了635辆登记量,占比亚迪总销量的近七成。
香港养车成本极高,一个普通车位月租4000港元起步,95号汽油每升约18港元。 电动车充一次电仅需几十港元,成本不足油车的十分之一。 比亚迪的“油电同价”策略,直击香港消费者对长期使用成本的敏感神经。
三、小街道需要“小聪明”
香港道路狭窄、停车位紧张,比亚迪在产品设计上精准适配了这些需求。 ATTO 2车身紧凑、转弯半径小,充电38分钟可续航410公里,完全匹配城市通勤场景。 比亚迪全系标配360度影像和自动泊车功能,特斯拉新款Model 3却未配备360影像,被网友吐槽“倒车全靠猜”。
这些细节在香港成了刚需。 反观特斯拉,车型尺寸偏大,在窄巷中掉头困难,更多是为欧美市场设计。 此外,比亚迪在香港已设立12家销售门店和3家售后服务中心,覆盖核心商圈,服务密度远超特斯拉。
四、中国品牌“集团军”的集体崛起
比亚迪的成功不是孤例。 2025年9月,电动车销量前六名中,中国品牌占据四席,极氪以546辆位列第三,广汽埃安246辆、小鹏汽车120辆紧随其后。极氪的9月登记量甚至飙升超950%。
这些品牌凭借价格优势快速扩张,广汽埃安AION UT预计售价低于10万港元,五菱New Air ev以11.8万港元成为香港最便宜电动车。目前,香港市场的中国电动车品牌已从2023年的3家增至13家,占据新登记电动车比例的60%。
五、全球背景下的香港试验场
香港市场虽小,是中国电动车出海的关键跳板。 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全球纯电动车销量达416,388辆,连续两季超越特斯拉的336,681辆。 香港作为右舵车市场,成为比亚迪、小鹏等品牌进军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的“测试场”。
中国车企不再依赖低价策略,是通过技术创新赢得市场,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续航407公里,领先特斯拉Supercharger的10分钟275公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