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MPV市场最近的一个数据,让不少人坐不住了:顶配瑞风M4,12.98万。这价格还带了一堆黑科技和越级配置,直接把合资那边的定价逻辑打了个结实的问号。你说这事离谱吧?确实挺离谱。毕竟这不是一台入门级的小车,而是一台七座MPV,还能用低转速高扭矩在山路上跟德系车掰手腕,空间表现也能吊打市场里的几位老牌选手。再加上这价格,圈内人不说话了,日系车企的嘴都快张成“0”了。
不过,这事看起来虽然炸,但要拆开了慢慢讲,比你想的复杂多了。不急,我们先把这台12.98万的顶配车背后的故事掰开揉碎了说,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销量。这种价格+配置组合的车,大家可能觉得能卖疯吧?但其实不是。瑞风M4的销量在国产MPV里不算特别抢眼,不能跟五菱那种爆款比。它的目标市场很清晰——想要兼顾家庭出游和商务接待的用户。换句话说,这车在定位上就属于“少而精”的那一挂,注定不会是街车。但别看它销量不是“万人空巷”的那种,它在用户上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口碑。这车的初期买家中,很多是二手车商、租赁公司试探性入手的,结果用下来发现竟然比合资竞品还抗造,保值率居然也逆势涨到62.8%。这事在国产MPV里简直是奇迹。
再看看营收和利润。瑞风M4这个定价你要说不挣钱吧,未必;但要说能挣大钱,也未必。这车的毛利率在整个瑞风家族里属于偏低的,为什么?高配置肯定带来高成本。你像它用的博世第三代高压喷射系统、毫米波雷达、1500MPa的热成型钢,这些东西一个个都不便宜。再加上国产车企普遍维保价格低,瑞风M4的6万公里保养费用才3280块,这么一算,成本压力确实不小。不过,它挣得是什么呢?市场份额,品牌口碑。利润能不能慢慢补回来?这个不好说,但至少从战略上看,它不是在瞎花钱。
接下来看细一点,结构上到底吓不吓人?其实你要拆开就能发现,瑞风M4的毛利虽然低,但企业内部还有其他车系在补。这种“单品亏,集团撑”的打法很常见,尤其是在国产车企里。你再对比下合资品牌的“主力车型撑,边缘车型亏”的路子,其实逻辑都差不多。关键是看企业能不能撑住。像一些新势力品牌,前期毛利低得吓人,但它们敢压研发和供应链,靠技术和创新去抢市场;传统车企则是靠体系稳住,哪个亏了就有别的兜底。瑞风M4这种打法,其实跟新势力的思路有点像,它把MPV市场里的性价比做到了极致。
这样就可以讲到企业的背后了。瑞风M4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我觉得是后者。它的定价和配置组合很明显是在打“降维”的牌。对比它的竞品,奥德赛、GL8这些价格动辄20多万的车型,瑞风M4搞出12.98万的顶配,不是跟它们拼利润,而是直接把它们的市场分了块下来。这种打法对企业来说很有挑战性,短期利润可能确实难看,但长远来看,它能不能站稳脚跟?这就看它后续的车型更新和技术积累了。如果它能把这种市场份额变成品牌势能,那么未来的利润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最后再说个关键点。瑞风M4这件事,表面看着吓人,但其实背后是有章法的。国产车企的定价逻辑不是简单的“便宜”,而是要在便宜里体现出价值。这车的技术配置、空间设计、安全性,都不是随便凑出来的,它很认真在做一件事——用高性价比打破合资车的长期优势。这种打法,短期看是牺牲,长期看是机会。
所以,你问我国产MPV市场会不会因为这台车变天?我觉得未必。但它确实是个信号,说明国产车企的打法在变聪明,也在变大胆。要紧盯的,不是它的表面数据,而是它下一步会怎么走。瑞风M4,现在是个棋子,但最终它能不能变成棋盘里的大玩家,还得再看几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