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买来的教训 我们为何总被消费主义绑架
那辆蒙尘的SUV静静地停在小区角落。落叶在引擎盖上积了薄薄一层。邻居路过时总会多看几眼。毕竟。谁家会拿二十万买个摆设?
这不仅是辆闲置的车。更像面镜子。照出这个时代某种普遍的焦虑。年轻人被各种声音包围——该有辆像样的车。该有套自己的房。该活成别人羡慕的模样。却很少有人问:你真的需要吗?
我那在公交公司上班的侄子。就是被这种焦虑裹挟的典型。他每天乘坐免费通勤班车。却非要贷款买辆SUV。首付掏空积蓄。月供占去大半工资。更别说每年上万的保险、保养、停车费。车贷像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他辞职的勇气。消磨了生活的诗意。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健身房办年卡只去两次。
买最新款手机只为刷社交软件。
囤积的快递盒子堆满阳台。
消费主义最擅长制造需求。它让你相信拥有的不是物品。而是某种身份认同。方向盘握在手中的刹那。仿佛真能驶向更高级的人生。可幻觉终会消散。剩下的是冰冷的账单。和不断贬值的资产。
有位做财务的朋友算过笔账:在市区养辆车年均支出约1.8万。同样的钱用来打车。每天预算50元。能打360天。还不用找车位。不怕违章。不操心保养。当然。这算法没计入有车带来的便利。但问题恰恰在于——你真的需要那种便利吗?
当购车从实际需求变成面子工程。商品就异化了。从服务人的工具。变成奴役人的符号。就像我侄子。他买的不是交通工具。是“成功人士”的幻觉。是融入圈层的门票。是向世界宣告“我混得不错”的广告牌。
可惜广告费太贵了。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把手段当目的。车本质是扩大活动范围的工具。结果反而为养车缩小了生活半径——不敢轻易跳槽。不敢任性旅行。甚至不敢多下顿馆子。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值得反思的消费决策何止买车。那些落灰的健身卡。过时的电子产品。囤积的化妆品。都在提醒我们:每一次冲动消费。都是把未来的自由贴现成当下的虚荣。
或许该换个思路:厘清真实需求与虚构渴望的边界。买车前先问自己:使用频率多高?是否无可替代?长期成本能否承受?回答不了这三个问题。就别轻易打开钱包。
当然不是反对消费。而是主张更清醒的消费。知道钱花在哪里。明白换来什么。确认那是真正需要的。就像我侄子后来醒悟时说的:“当初觉得有车特别帅。现在觉得账户里有存款更帅。”
他的SUV还停在老地方。但副驾驶上多了网约车平台的接单手机。他开始利用闲置资源创造收益。虽然离还清贷款还很远。但至少。他学会了与冲动消费的后果共处。
生活终究会教会我们重要的一课——真正的自由。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不想买时。有说不的底气。
你的车。你的房。你满柜子的衣服。究竟在服务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