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冰与火,工信部挥鞭治乱象;欧洲车企哀嚎自救

今儿这车圈的风,吹得人有点恍惚。

刚在慕尼黑车展上听见Stellantis集团那位欧洲大佬安帕拉托近乎哀嚎的警告,说再不给二氧化碳减排法规松松绑,“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就得完犊子”。

话音还没落,视线拉回国内,工信部的大佬们也发话了,准备下场收拾那些在网上“信口开河”、“互相插刀”的新能源汽车乱象。

这场景,你品,你细品。

是不是特像一场冰与火之歌?

欧洲那帮老牌贵族,自己给自己画了个圈,现在发现这圈越收越紧,快把自己勒断气了,正哭天抢地;而咱们这边,一片热火朝天的修罗场,选手们打得头破血流,以至于裁判都看不下去,吹哨警告:“都给我文明点!”

说真的,工信部这波操作,我是一百个赞成。

这几年,你但凡看几场新车发布会,都感觉自己进错了片场。

一个个老板们不说自家车的三电系统多牛,续航多实,反而像说相声似的,张口就是“遥遥领先”,闭口就是“行业颠覆”。

一台车好不好,不是看工程师的技术报告,而是看谁家的PPT做得更炫,谁家的水军更能淹没评论区。

这叫造车吗?

这叫造梦,还是噩梦的梦。

当消费者被一堆真假难辨的营销口号搞得晕头转向时,伤害的难道不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所以这次要整治“夸大和虚假宣传”,这锤子,早就该落下来了。

当然,肯定有人不服,觉得市场竞争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天经地义。

这话在小作坊时代没毛病,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自由”就变味了。

它成了资本的游戏,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践踏。

咱们掏空六个钱包买个车,图个安稳舒心,结果还得先练就一身火眼金睛,去分辨哪个是真遥遥领先,哪个是真“遥遥领先”于翻车。

这不扯淡嘛。

更有意思的是,工信部前脚刚提到要整治这些“嘴上功夫”,后脚就坦言咱们的“内功”还不行——高端智能车用芯片,依然是我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这就太真实了,甚至有点黑色幽默。

面子上,我们打得不可开交,恨不得把对手的祖坟都刨了;里子上,大家用的“大脑”却可能都来自同一个“别人家”。

这就像一群穿着华丽铠甲的骑士在决斗,看起来威风八面,结果一掀头盔,里面都揣着同一个牌子的计算器。

这块小小的汽车芯片,才是决定未来谁能上牌桌、谁只能在边上看的关键。

没有它,你所谓的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统统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与其天天琢磨着怎么在发布会上讲段子恶心友商,不如老老实实坐下来,琢磨琢磨怎么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再把镜头切回欧洲,Stellantis的哀嚎就显得格外悲凉。

他们被自己高举的“环保”大旗给绑架了。

那个严苛到近乎变态的二氧化碳减排法规,就像一个加速器,把所有还在犹豫的传统车企一把推下了电动化的悬崖。

可问题是,他们还没学会飞。

曾经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工艺,在电机面前,瞬间成了“屠龙之技”。

你看特斯拉,就算在美国老家被各路新势力围攻,市场份额跌到近八年来最低的38%,可它依旧是那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大魔王”。

再瞅瞅我们自己家,小鹏汽车的子品牌MONA明年就要去欧洲“踢馆”了,甚至那个做吸尘器的追觅,都敢把工厂选在特斯拉德国超级工厂的隔壁,这叫什么?

这叫“骑脸输出”。

这种野蛮生长的活力,是那些还在为生产线改造和工人转型而头疼的欧洲百年老店,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我们烦恼着自己的喧嚣与浮躁,但这种喧嚣背后,是整个产业抑制不住的生命力。

欧洲人守护着自己的秩序与体面,但这种秩序之下,却隐藏着被时代抛弃的恐惧。

当小米汽车那个能自适应天气的辅助驾驶专利公布时,欧洲的车企可能还在跟工会扯皮。

这盘大棋,局势已经很明朗了。

未来的汽车,不再是钢铁和机械的产物,而是算力和数据的结晶。

谁能掌握更聪明的“大脑”,谁能提供更无缝的体验,谁就是赢家。

至于那些还在纠结于排量和缸数的“情怀”,最终可能也只剩下情怀了。

所以,这顿早餐吃下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巨人的黄昏,未必悄无声息,也可能是伴随着一声声不甘的怒吼。

而荒原上的野草,看似杂乱无章,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烧遍整个山岗。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谁知道呢。

但可以肯定的是,戏,是越来越好看了。

车圈冰与火,工信部挥鞭治乱象;欧洲车企哀嚎自救-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