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日本汽车巨头本田交出了一份让人心惊的财报:
今年4月至6月,公司净利润暴跌50.2%,直接从去年同期的3953亿日元,约193亿人民币,缩水到1966亿日元,约96亿人民币。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半年时间,公司利润直接腰斩。
这事儿的“罪魁祸首”是谁?
明晃晃写在财报里:美国的关税政策。
但问题远不止于此,本田的困境背后,藏着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
一、关税大棒砸下来:本田的“美国劫”
本田的麻烦,得从美国的关税政策说起。
今年4月,美国政府突然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叠加原有的2.5%基础税率,日本产汽车的总税率一下子冲到了27.5%。
这相当于一辆从日本运到美国的本田车,还没卖出去,成本就先涨了一大截。
本田在美国市场有多重要?
占全球销量的41%。
换句话说,美国市场几乎是本田的“生命线”。但如今,这条生命线被关税狠狠掐住。
财报显示,仅这一季度,关税就让本田经营利润少了1250亿日元,约61亿人民币。
更头疼的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反复无常。
去年底,美日双方刚达成协议,把税率从27.5%降到15%,但新税率要到今年9月才生效。
这中间的“空窗期”,本田只能硬扛。
公司财务官藤村英司直接喊话日本政府:“赶紧把政策细节定下来吧,我们实在扛不住了。”
二、应对关税的“三板斧”:转移生产、压缩成本、推迟计划
面对关税冲击,本田也不是没招。
第一招:转移生产线。
为了减少从日本出口汽车的关税成本,本田宣布把下一代思域混动车型的生产从日本搬到美国印第安纳州。
这样一来,这些车就能算作“本地制造”,避开高额关税。
第二招:压缩成本。
公司开始精打细算:优化生产流程、砍掉不必要的开支,甚至对北美工厂的生产线进行“极限操作”,尽可能利用美墨加协定的免税政策。
第三招:推迟电动车投资。
原本计划在加拿大建电动车工厂的项目,直接延后两年。
理由很简单——钱不够,风险太大。
今年一季度,本田在电动车领域砸了1130亿日元,约55亿人民币的一次性费用,这已经是不小的负担。
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只能说“杯水车薪”。
转移生产线需要时间,压缩成本有极限,而推迟电动车项目虽然能缓解短期压力,却可能让公司在新能源赛道上进一步掉队。
三、汇率与转型双重夹击:本田的“雪上加霜”
关税不是唯一的麻烦。
今年日元突然升值,让本田又挨了一记闷棍。
由于公司利润主要来自美国市场,赚的是美元,但财报用的是日元。
日元一升值,换算后的利润自然缩水。
更难的是电动车转型的“烧钱”压力。
本田去年还信誓旦旦要投资200亿美元搞电动车,但今年就踩了刹车:
加拿大工厂推迟、电动车型减少投入,甚至直接砍掉了一些项目。
原因很简单:电动车市场增长放缓,投资回报周期太长。
但转型不积极,市场就用脚投票。
在中国,本田6月销量同比下滑15.2%,上半年整体销量跌幅超过24%。
原因是什么?
本土新能源品牌,比如比亚迪、蔚来的崛起,直接抢走了本田的燃油车市场。
而本田的电动车产品线,无论是续航还是智能化功能,都显得“慢了半拍”。
四、日本汽车业的“集体困境”
本田的遭遇,不是个例。
整个日本汽车业都在经历一场“寒冬”。
日产汽车连续四个季度亏损,二季度净亏损1157亿日元,约56亿人民币;
马自达由盈转亏,二季度亏损421亿日元,约20亿人民币;
就连“老大哥”丰田也预计全年利润下降34.9%。
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甚至警告:“一家日本车企正处于每小时损失100万美元的状态。”
为什么日本车企集体“躺枪”?
一是过度依赖美国市场。
日本车企普遍把美国视为“核心战场”,但如今美国政策频繁变动,关税、环保标准、贸易壁垒层层加码,让企业疲于应对。
二是电动化转型慢了半拍。
日本车企长期押注混动技术(HEV),对纯电(BEV)态度保守。
但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电动车渗透率飙升,日本车企的“技术路线选择”开始拖累市场表现。
三是成本控制遭遇瓶颈。
传统燃油车的利润率已经压到极限,电动车又需要巨额投入,两头受堵的日本车企,日子自然不好过。
五、本田的“自救”:混动加码、产能调整、押注北美
面对困局,本田开始调整战略。
第一,在混动技术上加码。
公司宣布未来几年将推出多款改款混动车型,试图用“油耗低、技术成熟”的优势稳住市场。
第二,调整全球产能。
在中国,本田计划将燃油车产能从100万辆压缩到更合理的水平,同时逐步增加新能源车的产能。
第三,押注北美市场。
尽管关税压力大,但北美仍是本田的利润核心。
公司计划通过本地化生产、优化供应链,尽可能抵消关税影响。
但这些调整的成效,短期内很难显现。
六、留给传统车企的“生存课”
本田的困境,给全球传统车企上了一课:
1. 政策风险比技术风险更致命。
美国一纸关税令,直接让本田利润腰斩。
这说明,车企不仅要会造车,还得懂z治、懂贸易、懂汇率。
2. 电动化转型不能“等靠要”。
电动车市场增长放缓是事实,但转型不能停。
本田推迟加拿大项目,短期能缓解压力,但长期可能进一步落后于竞争对手。
3. 中国市场不再是“躺赢”。
过去十年,本田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但如今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崛起,直接冲击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
如果本田不在电动车领域拿出真本事,未来可能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4. 全球化布局需要“本地化”思维。
关税、贸易壁垒、地缘z治……全球化红利正在消退。
车企必须学会在不同市场“量体裁衣”——比如在美国建厂、在中国推电动车、在东南亚对抗本土品牌。
七、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本田来说,当下的关键词不是“革命”,而是“生存”。
公司上调了全年利润预期,从5000亿日元提到7000亿日元,但这仍远低于市场预期。
换句话说,投资者对本田的未来依然存疑。
活下去的办法,其实就藏在财报里:
优化成本、稳住北美、加速转型、调整产能。
但这些动作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时间、资金和魄力。
或许正如藤村英司所说:
“关税政策频繁修改,让我们难以制定长期规划。”
但现实是,车企必须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毕竟,车市的寒冬里,没人会等你慢慢调整。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