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舆论而来的
理想汽车,最近是不是有点慌?我想是的。但这股慌张,恐怕不是来自那辆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乘龙卡车,而是自家那条绿得让人心慌的股价K线图。说到底,商业世界里,真金白银的损失,远比口水仗来得更让人肉疼。
事情得从一场本该是“秀肌肉”的碰撞测试说起。画面里,理想的旗舰车型以一种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与一辆乘龙卡M3卡车迎面相撞。本以为会是一场“公路坦克”对决“大力金刚”的精彩好戏,结果却迅速歪了楼。很快,就有眼尖的网友和懂行的卡车圈内人提出了一个要命的问题:那辆乘龙卡车,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质疑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人扒出,测试用的卡车似乎是一辆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淘换来的二手车,车身上岁月的痕迹可骗不了人。更专业的质疑直指要害——卡车大梁下方的“锁止机构”哪去了?这玩意儿,普通人可能不熟,但对于重型卡车来说,它就像脊梁骨一样重要,是保证车架在剧烈冲击下保持刚性的关键部件。没了它,卡车就像被人抽了筋,再结实的身板也得散架。知乎上一个自称干了十几年货运的匿名用户说得更直接:“这不叫碰撞测试,这叫欺负老实人。把卡车的‘腰’给卸了,再跟它比谁的骨头硬,这操作,多少有点不讲武德了。”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理想汽车起初选择了沉默是金。他们大概也没想到,一场本想用来彰显自家产品安全性的营销事件,会这么快就翻车成了公关灾难。这种沉默,在互联网时代,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家一看,嘿,你心虚了?是不是被说中了?于是,各种猜测、分析、调侃的段子满天飞,连带着“理想不理想了”的梗都冲上了热搜。
舆论的发酵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当一家上市公司的诚信受到普遍质疑时,资本市场是反应最快的。果然,随着事件的持续升温,理想汽车的股价应声下跌。股民们可不管你技术细节多复杂,他们只看到最简单的逻辑:一家靠“安全”作为核心卖点的车企,在安全测试上玩猫腻,这还能信吗?信任一旦崩塌,抛售就成了最直接的反应。这一下,理想是真的坐不住了。毕竟,舆论的声浪再大,也只是噪音;股价的下跌,那可是实打实的资产缩水。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份姗姗来迟的“紧急说明”。通篇声明看下来,那叫一个滴水不漏,堪称当代企业公关写作的典范。理想汽车说,这次测试纯属“无心之举”,哎呀,我们就是想看看车结不结实,没别的意思。至于对乘龙卡车的评价,我们可没有做任何“引导性”的评价哦。这话翻译过来,味道就变了:“结果不都摆在那儿了吗?是你们自己要去讨论的,是你们自己要去乘龙汽车的评论区里‘仗义执言’的,跟我们可没关系。”
这操作,简直是把“免责声明”四个大字刻在了脑门上。它巧妙地将自己从一个“主动挑事者”的角色,转换成了一个“无辜的观察者”,把引导舆论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但问题是,对于最核心的争议点——那辆乘龙卡车到底有没有被“动过手脚”?它的锁止机构到底在不在?——声明里却选择了战略性失忆,一个字都没提。这就好比,你跟人打架,先把对方的胳膊给绑上了,打赢了之后你说:“我可没说他不行啊,是他自己不经打。”这能服众吗?
这场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某种浮躁与焦虑。当技术创新进入瓶颈期,当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营销”这把双刃剑就被挥舞得越来越花哨,也越来越容易伤到自己。理想汽车或许初心是好的,想向消费者证明自己的产品足够安全。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似乎为了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而忽略了手段的“正当性”。这种急功近利,最终反噬了自身。
现在,球又被踢回了理想这边。一份含糊其辞的声明,显然无法平息所有的质疑。股价的暂时企稳,也可能是市场短暂的喘息。大家还在等着看,理想汽车是会选择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会拿出一个更有诚意的态度,来正面回应这场由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毕竟,对于一个志在长远发展的品牌而言,股价的涨跌是一时的,而用户和市场的信任,一旦失去,想要再捡回来,可就难了。
那么,你觉得,这场关于“锁止机构”的罗生门,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