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特斯拉加州总部的走廊里,灯光冷白,空气里带着清晨装配车间的铁锈味。
某个工位悄然空了,桌上的咖啡杯还没干透,旁边留着一份人力资源部门发来的离职协议。
没人喊口号,也没落泪,只有门卡刷响的那一刻,像给这家硅谷巨头的心脏划过一刀——不过,这一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是Siddhant Awasthi或者Emmanuel Lamacchia,在这台全球最贵的“智能机器”里兢兢业业八年,突然有一天收拾抽屉,留下一句标准的“感谢团队,未来可期”,转身离去,心里是不是会翻出一丝愤怒、一点释然,还是压根觉得这本就不属于自己的舞台?
假如再补上一条离职消息:“年内已有13名核心高管离职”,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其实是其中一个普通零件?
毕竟,特斯拉的高管离职潮总是既轰烈又安静,像一场年度例行的刮骨疗伤。
冷静点说,这不是一起普通的人员流动,而是高管出走潮。
Model 3、Model Y以及Cybertruck项目负责人同日离职,在同行圈里甩下了一连串问号。
数据是最好的证据,今年特斯拉核心高管,已累计出走了13位,涉及硬件、软件、人力资源、销售、工程等部门。
普通员工也许还在考虑年底奖金和股权期权,但核心高管的离开,往往意味着项目方向、战略制定、文化传递都要重新洗牌。
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我们更喜欢用一串冷冰冰的数据来描摹这家公司:第三季度营收280.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利润同比下降37%,已是连续四季度下滑。
交付量创纪录,497099辆新车,主要靠Model 3/Y系列苦苦支撑,而那些曾经寄予厚望的“黑科技”,比如Cybertruck,只卖出了15933辆,同比下滑30%。
更讽刺的是,中国区当月零售销量跌至三年最低,环比骤降63.64%,让人忍不住怀疑,特斯拉的“中国故事”是不是快要写不下去了。
这种现实并不新鲜,硅谷公司永远在融资、扩张、重组、裁员、再融资的循环里自我净化。
高管离职,大抵是企业战略遭遇瓶颈、市场压力骤然增加、内部权力结构变动的自然结果。
你可以说这是“正常调整”,也可以理解为“危机前兆”,但无论如何,特斯拉的这轮“人事地震”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尤其当离开的都不是普通决策者,而是曾经领衔Model 3推广、上海超级工厂建设、Cybertruck项目攻坚的中流砥柱。
你要问我的立场?
坦白说,没必要大惊小怪。
科技巨头的高管流动本就是常态,特别是在马斯克这种“高压、快进、高强度”管理风格下,能在一线核心岗位坐满八年,本身就算是企业家精神的极限拉扯。
但理性来看,高管密集离职,叠加财务利润下滑、产品销量分化,这些信号不可能被简单归结为“周期轮换”或“人才正常流动”。
这里面有太多值得追问的细节:战略失焦还是内部利益博弈?
市场增速不及预期还是产品创新受阻?
又或者,仅仅是特斯拉的“文化异化”,让人再难找到归属感?
有意思的是,每次高管离职,社交网络上的“告别信”总是那么温和——感谢马斯克、感谢团队、感谢特斯拉带来的成长。
读着这些标准化语句,我总怀疑背后是不是有一套范文模板:离职的时候不能太激烈,太温柔又显得假,干脆用“最艰难的决定”做结尾,谁都不会尴尬。
如果哪天连马斯克都用“感谢大家,人生最艰难的决定”辞职,那大概才是特斯拉真正的结局。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特斯拉的“增收不增利”怪圈。
营收创新高,利润却连跌四季,这种风格倒像是“用未来赌眼前”。
产品线方面,Model 3/Y依旧是扛把子,其他车型(尤其Cybertruck)基本就是“烧钱玩具”,销量数据如同过山车,666转眼成了996。
中国市场更是压力山大,零售销量刷新三年新低,批发量也跟着缩水。
一边是全球扩张,一边是本土市场萎缩,特斯拉在利润表上写满了“高压试错”的注脚。
推理一下这些现象,多半离不开几个原因:首先,特斯拉的项目推进速度极快,但技术创新周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短。
电动汽车行业本身竞争加剧,尤其中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快速崛起,直接压缩了特斯拉的市场空间。
其次,高管团队流动导致项目决策效率下滑,很多产品战略要么重启,要么干脆搁浅。
最后,马斯克的“超级目标”屡屡刷新,员工要么被激励,要么被拖垮,这种管理风格在短期内是奇迹,长期看就是消耗。
当然,身处这个行业久了,已经很难对“高管离职”感到惊讶。
有人说,这叫“高压锅里的蒸汽释放”,有人调侃是“离职潮中的生存游戏”。
我更愿意用一句黑色幽默来形容:在特斯拉,你不是在辞职,就是在等着被辞退。
企业文化里那点儿“理想主义”被现实一点点磨平,剩下的就是“生存本能”与“晋升焦虑”共舞。
要不怎么说嘛,科技公司的办公室,永远比车间更安静——至少没人会对着马达大吼,但会议室里的沉默,足够让你窒息。
说到自嘲,我倒觉得特斯拉的高管,某种程度上也挺“可爱”。
他们一边跟着马斯克画大饼,一边心里默默算着自己的股权和期权,等哪天发现“饼”已经发霉,才敢悄悄溜走。
外人以为他们都很有钱、有成就,其实他们比谁都清楚,硅谷的成功是用“连续加班和周期性焦虑”换来的——离开了特斯拉的大门,谁还记得你是哪个项目的负责人?
人类的记忆,从来不会为工程师们多停留哪怕一秒。
不过,别把特斯拉想得太悲观。
马斯克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刚刚股东会通过,他仍然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科技领袖之一。
智能汽车、具身智能、能源创新,各种“未来”故事正在路上。
离职潮和利润下滑,固然是危机,但也可能是洗牌和再造的前奏。
特斯拉依旧掌握着全球科技行业的部分话语权,哪怕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场“危机公关秀”,你也不得不承认,没人比马斯克更懂得把危机变成流量。
最后抛个问题:如果你是特斯拉的核心高管,在公司迎来历史性营收新高、利润却连续下滑、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连老板都在用“冲刺未来”做筹码,你是选择坚守,还是收拾抽屉离开?
在高压与理想、创新与焦虑、权力与归属之间,你会如何权衡自己的下一步?
毕竟,科技公司的故事,从来只有“继续实验”或“悄悄下线”两种结局。
每个行业的“证据链”都不完整,特斯拉也不例外。
离职潮和利润下滑只是表象,背后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体会和推敲。
毕竟,资本的游戏里,没人永远站在舞台中央,哪怕你曾经是那个一呼百应的项目负责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