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被黑,真的太冤了!
5月10号那天,雷军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动态,这可是他憋了一个多月才发的心里话。就这点动作,都能让一大票网友盯着看。有个朋友还说:“我以为雷总都快隐身修炼去了,结果人家一直扛着压力。”想想也是,小米汽车最近风头太劲,一出事儿网上就炸锅。
自打小米第一辆车交付到现在,全国得有十几万辆SU7跑起来了吧?可网络上各种声音都有,有人表扬,也有人抓住点事死咬不放。前阵子安徽高速那起事故,就把小米推到了风口浪尖。我同事老王说得直接:“开NOA智能辅助驾驶的时候提醒都出来了,还能赖车?”其实当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已经减速并提醒司机接管,可偏偏碰撞发生在人驾状态下。这责任咋算,也不是一句“自动驾驶不行”就能盖棺定论的。
广东徐闻那场事故更离谱。明明是手动驾驶的小米SU7和电动二轮车碰撞,然后因为二轮锂电池挤压变形起火,把SU7也烧着了。这锅甩给小米真有点莫名其妙。而且司机还跑了,这剧情比电视剧还刺激。我邻居看新闻后吐槽:“难道以后路边摩托摔倒也要怪旁边轿车?”
细品一下,不管什么品牌、什么车型,只要上路谁敢保证永远零事故?燃油车、电动车,每年出那么多交通意外,总不能全怪造车厂商吧。有次跟爸妈吃饭,他们还念叨,“你们年轻人买新势力汽车别冲动,要考虑安全。”我回他们一句,“老牌子照样会出事啊,全靠司机自己心里有数。”
讲真,现在大家对智能辅助驾驶期待很高,但再厉害的系统,也需要人来兜底。像我平时上下班堵在三环,有时候开久了一走神,就算提示音响三遍,人没反应还是白搭。有位网友评论说:“智能系统顶多是保姆,不是你亲妈。”笑死个人,不过话糙理不糙。
翻翻网上真实用户评价,大部分对小米汽车性能、配置、还有那个智能化体验都是认可的。不少试过NOA的人觉得挺靠谱,说城市道路识别能力强,高速稳当。但也有人提意见,比如语音助手偶尔卡壳,还有个哥们分享自己差点错过匝道口,他自嘲“人工智障上线”。这些反馈其实很实在,没有哪款新产品是一夜之间完美无缺的。
至于那些逮住事故拼命带节奏黑小米的人,我感觉很多根本没摸过方向盘,更别提真正了解事情经过。他们只会用键盘输出情绪,好像喷一喷就成专家似的。我表弟前两天群里发段子: “某些黑粉比保险公司调查员还敬业!” 这调侃得太贴切啦!
当然啦,小米自己态度还是杠杠滴。一出问题立马成立专项组,把车辆数据提交给相关部门配合调查。这种做法,比那些啥都遮掩装没看到强不少。雷军作为企业家一直挺拼,从手机做到家居再卷进造车圈,每一步压力山大,但他基本没有躲避,该面对就面对。
记得去年去上海看展,那会儿现场围观SU7展台的人特别多,好多人就是冲着“小爱同学进化版”来的。当时听到两个小姐姐聊天,一个问另一个:“如果出了故障怎么办?”她闺蜜直接怼回去,“又不是只有它会坏,你天天坐地铁照样停运!” 有时候大家就是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冷静下来想,其实每辆新上市的新车型都会经历舆论考验期,被挑刺正常,但不能无限放大单一事件影响整体判断嘛。
关于质量问题,目前主流媒体和各类测评机构,还真找不到啥硬伤。不少技术博主拆解分析之后,都觉得工艺扎实,用料厚道(当然价格摆在那里)。而且研发投入巨大,从设计生产每步流程严控标准。如果这么容易频繁出质量纰漏,那才叫奇怪呢!我身边一个搞工程的小伙伴曾经感慨,“现在国产品牌内卷成这样,不下血本砸技术根本混不了。”
不过最让我佩服的是,无论遇到多少质疑,小米团队始终选择正面回应,而不是东躲西藏或甩锅给别人。在这个信息爆炸年代,一旦出了岔子,很难全身而退。但透明公开、积极配合,是赢得信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认栽但绝不背锅”,这是最近微信群里的热梗,也是很多支持者共鸣之处——谁愿意替别人买单?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遇见类似场景:比如刚换工作,被误解;或者努力做件事情,却因一次失误被否定掉全部成绩。这种委屈滋味,大伙应该都有体会。所以看到一些网民拿键盘乱扣帽子的行为,我是真替研发人员捏把汗。“嘴上一句轻飘飘,人家熬夜加班一年半载”,现实往往如此残酷……
等最终权威调查结果出来,该是谁的问题谁负责,这是底线。但希望舆论环境能更宽容一点,多些理性讨论少些恶意揣测,让行业健康发展下去,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好消息嘛!
今天互动时间来了,如果让你模拟一下,当自己的爱车遭遇网络质疑,你会上网battle澄清到底,还是默默守护低调陪伴?欢迎脑洞打开编段神评论,看谁故事最离谱——中奖送隔壁楼下烧饼券一张!(假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