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风雨路,桑塔纳从“官车”神坛,蜕变成国民记忆的传奇

说起桑塔纳这辆车,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堆钢铁和零件组成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家里认识了很多年的老朋友,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故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辆后来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国民神车”,最开始的时候,可是个遥不可及的“大明星”,身份尊贵得很。

它的故事,可以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普通老百姓生活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十年风雨路,桑塔纳从“官车”神坛,蜕变成国民记忆的传奇-有驾

一切都要从1983年的上海汽车厂说起。

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工业还非常落后,马路上跑的大多是“老解放”那样的大卡车,小轿车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就在那年4月,七个工人师傅,没用什么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就靠着葫芦吊、榔头、锉刀这些最基本的工具,硬是把一堆从德国运来的零件,拼装成了中国第一辆桑塔纳。

这过程听起来有点像手工作坊,据说有些零件尺寸对不上,还得靠老师傅拿榔头一点点修正,所以后来有人开玩笑说桑塔纳是“敲”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可就是这么一辆“手工打造”的车,在当时却是个真正的奢侈品。

它的售价高达20万元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20万块钱对一个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不吃不喝攒一辈子都未必够。

所以,那时候谁家要是能开上一辆桑塔纳,那绝对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比后来的“万元户”还要风光得多。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广告词:“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不仅仅是一句宣传,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

然而,在这份风光的背后,是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辛酸和无奈。

最早的这批桑塔纳,其实就是把德国大众的一款叫做帕萨特B2的车型,把所有零件拆散了运到中国,我们再自己组装起来。

当时,这辆车的国产化率低得可怜,只有百分之二点七,说得直白点,除了车标上刻着“上海”两个字,几乎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得从国外进口。

这种完全受制于人的情况,让国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产化攻坚战开始了。

1988年,国家牵头成立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投入专项资金,还请来了德国的退休工程师到工厂里来指导。

四十年风雨路,桑塔纳从“官车”神坛,蜕变成国民记忆的传奇-有驾

德国人做事出了名的严谨,对每一个零件的质量要求都极其苛刻。

这个学习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正是这种严格的标准,为当时还一片空白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到1996年的时候,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经奇迹般地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提升,它标志着我们不但学会了怎么造车,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可以说,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桑塔纳这只“老母鸡”给孵化出来的。

掌握了技术之后,桑塔纳开始真正地为中国市场而改变,也由此开启了它长达二十多年的辉煌时代。

1995年,一款叫做桑塔纳2000的新车型上市了。

这款车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车身加长了,特别是后排的乘坐空间变得非常宽敞。

这个改动看似简单,却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当时中国市场的需求。

因为那时候买桑塔纳的,很多都是政府单位当公务车,或者是出租车公司,后排坐的都是领导或者乘客,宽敞舒适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一招果然奏效,桑塔纳2000一炮而红,成了当时公务车和出租车的首选。

后来,又陆续推出了桑塔纳3000、桑塔纳志俊等车型,它们不再是简单地复制德国设计,而是越来越多地加入了中国人喜欢的东西,比如浅色的内饰、更舒适的空调等等。

在最鼎盛的时期,桑塔纳连续22年都是中国轿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当时你在马路上看到的十辆轿车里,可能有六辆都是桑塔纳。

它真正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贵族”,变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国民神车”。

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哪一款产品可以永远畅销。

四十年风雨路,桑塔纳从“官车”神坛,蜕变成国民记忆的传奇-有驾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像吉利、比亚迪这些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迅速崛起,它们造的车外观更时尚、配置更高、价格也很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就连大众自己也推出了像朗逸、宝来这些更现代化的新车型,它们也在抢占市场。

面对这种局面,2012年,桑塔纳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换代,但这次换代却成了一个转折点。

为了降低成本、拉低售价,新款桑塔纳的车身尺寸变小了,从一辆中型车缩水成了一辆紧凑型车,很多配置也减少了。

虽然价格便宜了不少,最低只要五万多块钱,但在很多老用户心里,那个皮实、稳重、有分量的桑塔纳不见了,变成了一款廉价的小车。

这种“经典变廉价”的落差,让它的口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曾经的优势,比如耐用、空间大,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也不再突出。

就这样,桑塔纳的光环逐渐褪去,慢慢地从市场的主角,变成了配角。

尽管如今的桑塔纳已经不再是市场上的明星,但它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印记,是任何销量数据都无法衡量的。

对于很多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来说,桑塔纳是他们学车时的第一辆教练车。

那笨重的方向盘,清晰的换挡手感,还有教练在旁边不停的唠叨,是很多人关于汽车的最初记忆。

在那个私家车还不普及的年代,是桑塔纳以它相对实惠的价格、遍布全国的维修网点和便宜的配件,让“汽车梦”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的普通家庭。

它的皮实耐用是出了名的,很多人都说这车开不坏,就算有点小毛病,随便一个路边摊都能修好,而且开几年再卖掉,也亏不了多少钱,保值率非常高。

从最早那个方头方脑的“普桑”,到后来线条变得圆润的志俊,桑塔纳外形的变化,也记录了我们国家审美的变迁。

它就像一个忠实的老朋友,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也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

如今,虽然全新的桑塔纳还在市场上销售,但它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经济实惠的家用车存在。

无论未来它会走向何方,那段属于桑塔纳的传奇岁月,那阵从1983年刮起的“旋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上,也刻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