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

要说起固态电池吧,这东西可真算得上新能源汽车圈的“光之子”、锂电行业的“诺亚方舟”——人人喊着要换车、造梦到天亮的时候,第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就是它。

但万万没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最近几条炸裂的新闻更让人觉着这老大难,是不是要凉了?

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有驾

许多人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大问号:牛皮吹了十几年,说好的量产呢?咋全都“搅和”了?

这波操作属实让人挠头,一边是科幻大片里电动车秒充百公里的画面反复洗脑,另一边现实中三四家顶流美企高调宣布:我们转型了,固态电池量产不搞了,剩下的交给有缘人。

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有驾

那到底怎么回事,说有戏没戏,这场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技术追逐,到底卡哪儿了?

你看2025年刚过一半,QuantumScape蹦出来喊:“咱不搞固态电池生产啦,专利授权才是王道。”

这家公司自2010年起就跟打鸡血似的ALL IN固态电池,结果兜兜转转一大圈,还是跟人家大众PowerCo拉钩当兄弟,意思是技术继续搞,但制造环节我们歇菜。

巧的是,就在它前脚发声明的前一个月,SES也扔下“炸弹”:动力固态电池这事,你们谁爱试谁试,哥们儿坚决转战无人机和低空飞行领域。

搞AI分子宇宙平台,帮锂电同行配配方去了,这专业分化速度,快得让人琢磨不透。

Solid Power倒是一直本分,说到底,只卖材料不搞量产,“大自然的搬运工”头衔实至名归。

还有个奔驰加持的Factorial Energy,模块良率才85%,隔壁液态电池都97%了,说自己要搞AI辅助平台Gammatron™,明摆着也是“实验室派”。

圈内人都懂,哪个厂真想自家的研发平台被竞品用?

铁了心一窝蜂搞研发平台,说明你对车用动力电池大规模推向市场,也真不怎么热衷了。

难怪网友调侃,说固态电池圈,纸面数据虎如曹操,量产现状鼠如蚁,喊口号跟上热搜一样热闹,动真格做生产一个个都含糊。

于是,关键问题来了:到底卡在哪?

是实验室“techtalk”跑得飞快,还是产业化出工不出活?

扒拉扒拉这段历史,翻着电池圈的旧账,才发现,这可不是现代新贵的独门苦恼,这个坑自从上世纪就有人掉了进去,还不是少数。

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有驾

美国当年冷战急需新型储能,阿贡、橡树岭两大科学重地,第一个把氧化物电解质鼓捣开,结果材料性能压根上不去,设备温度凑不齐,搞来搞去还是实验室“大号样品”。

就连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也没顶住贵得离谱的制造成本和锂枝晶穿刺带来的安全难题,早早就止步。

后来,Sony发了一波液态锂离子电池浪潮,固态电池也就逐渐变成学术会议上的“老朋友”,总有人提,没人真落地。

本以为美帝一熄火,日本接过大旗总该行吧,结果呢?

几十年来,东京工业大学、丰田、松下、日立一票巨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砸钱砸人,NEDO拉专项推进,材料改一轮又一轮,烧结温度跟拉面馆点单一样反复试。

这个烧结工艺,看着简单,其实门槛高得要命。

温度再高焙烧得致密性极好,锂离子却挥发没剩下几个,导电性还变差了;温度降下来,材料里一堆孔洞,锂离子卡脖子。

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有驾

倒是日本人花招儿挺多,拼命加助剂“填坑”,谁成想助剂成了新“障碍物”。

就像工地填沥青补路,结果搞出来一堆凸起,锂离子要不是被坑绊,路上就让包包给挡了。

四十多年这么折腾,这些年液态电池花样推新,能量密度提升,固态还跟五十年前一样画着构想图纸。

怎么说呢?

一项工艺问题,本以为是技术卡住,扭头一看,其实是工程师和生产线的能力卡住了。

烧结温度、致密性、缺陷率,还有锂电池的稳定性,这几点单挑哪一个,都是硬骨头。

有人琢磨,那能不能走条新路?

东京工大20年前整了个硫化物电解质,传导性能杠杠的,还不用高温烧结。

说得再好,硫化物可不是省油的灯,遇水分直接炸出毒气H₂S,生产环境极端苛刻,想省成本?门都没有。

所以你再看,连日本自己都认了,2030年以后才能量产,心气高归高,为了保证安全和品质,量不得不稳下来。

讲真,从试管到流水线,这90%的路程根本不是抠材料公式能解决的,得靠工程师大量调试,长期工艺积淀,真刀真枪一遍遍试错。

中国这边,宁德时代公开表示,2027年少量试产,2030年往规模化推。

这比起整车厂们宣称的“2026上车”的噱头,明显保守得多,说白了,“有信心就加仓,没信心就谨慎观望”,才是行业龙头的典型姿态。

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有驾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大家走到今天,谁都量产不了?

原因其实很直白——实验室的成功和工业化之间,就是一条叫什么“死亡之谷”的鸿沟。

你拿出来的样品能循环一万次,好啊,工业流水线能不能每一片都这么牛?

得有多大工艺保障?

一万次制备,得保证坏不了几次,每出一次废品那都是钱啊,厂子谁能受得了?

行业里最忌讳的事就是把实验室的“论文里程碑”跟工厂边上的“良品率”混为一谈。

NBA里水成饮水机管理员的大学明星,不就是因为竞技环境和舞台变化得太剧烈么?

好好的实验室技术,进了工厂水土不服,不是个例,是常态。

你这边还觉得数字在线上跑得顺风顺水,人家生产车间一个合成环节崩了,几百万的设备都得跟着重启,一言不合就拉垮。

愈是底层化学工艺严苛、材料复杂的玩意,愈是这样。

美企摸到最后,也只好走出一条“专利讲故事”的路,还能有别的法子?

资本一哄而上,实验室进展每逢季度就像牙膏一样往外“挤”,逼着人相信大规模上市这脚门槛一蹬就上。

可到头来,不停秀数据、秀“样品交付”,量产还是停在纸面。

风口上的猪都摔下来了,这才叫“死亡之谷”。

要说中国企业通气,不少走了“半固态”路线,就是既不全押核心难点,也不像国外死磕一种材料。

但说句公道话,这种“取巧”技术最终还是两头不到岸——早期蔚来、智己装配试试,发现成本高、性能有限,折中型技术很难占稳市场风口,终端用户哪会为了“更先进”买单?

日本倒好,一条路走到黑,就是技术路线一个“死磕”,慢点没关系,厚积薄发,可量产时间大家都心知肚明。

美国就更尴尬,工程能力比不过中国,同步研发也被日本本土车企瓜分,三头堵死。

于是见招拆招——先鼓吹故事抢资本,撑住下一轮融资。

你别说,这还真挺像几年前锂电泡沫行情下“PPT造车”的套路。

说到最后,用户买不买帐?

纯电动市场其实相当现实,你讲啥性能、啥高能量密度、人家眼神一飘:“得嘞,能便宜点不?”

五菱MINI那会卖爆,有人看得上续航和配置吗?

全在乎一个“性价比撞线”。

哪怕你性能天梯上爬得飞快,只要加价十万八万,分分钟用脚投票让你清仓。

别说理想、宝马、保时捷连销量都被“性能至上”给坑了,更离谱还有智己半固态光年版,价格高得掀桌,被悄无声息给下了线。

嘴上喊固态电池拉满,真让你买单的时候又不买了。

谁都明白,车用固态电池,这事儿短期内不靠谱。

哪怕液态电池在三元和磷酸铁锂之间互卷,人家还有成熟可靠的配套、稳定的成本优势,固态天花板太高也不见得有市场买单。

松下正儿八经的CTO都出来说了,全固态电池啊,“更适合无人机和电动工具”。

车?还是悠着点,还得缓缓。

别的行业不说,动力电池拼的早已经不是理论技术,而是工程能力。

电解质的制备得稳,电极界面得配合,到底搞样品的那套和真实生产完全两码事。

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有驾

能不能持久量产,端看有没有know-how能力。

又遇上锂金属负极的稳定性,循环寿命、成本控制,加起来层层加码。

不是说你堆堆AI辅助、出个“智能研发平台”就能一夜跳过几十年的工程经验。

固态电池量产难,企业纷转方向,日本工程瓶颈未解-有驾

再退一步讲,现在液态电池安全性和续航早就够格了,BMS系统、换电方案越来越灵,6C快充都普及着。

你费那么大劳神攻高成本的固态,真能提升多少?

边际价值感知根本上不去,还得搭上大把真金白银,哪有哪个精明的主会为这种“心理安全感”买单。

现实就是这样,投了多少钱进去,回来的用不了那么多。

行业内懂行的搞科研,嘴上说“不会绝对否定”,心里其实门儿清,这玩意春天要来,还得等很久很久。

总结到底:固态电池这事,从60年前就没脱离“实验室霸主”的命运。

技术牛没错,产业化差了火候,商业落地还差八百里地气。

你上哪找那么多钱,铺那么多产线,把良率拉到液态电池一样,再把成本砍掉一半?

讲真,这不是phone发布会一声令下,全世界就能换屏幕。

这才是真正决定产业“难产”的卡脖子。

那说到这儿,问题还没解决。

你怎么看固态电池的未来?

是资本泡沫玩到头,“死亡之谷”无人能渡,还是人类工程师终将化不可能为可能?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我们一起叨叨未来那些可能成为现实的“锂电神话”。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