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厢,福特烈马的“纸鸢顶”被人诟病,简直是口诛笔伐;那边厢,丰田塞纳的树脂尾门,也难逃被“问候祖上”的命运。
我说车企们这是招谁惹谁了?
用点儿新玩意儿,就跟捅了马蜂窝似的?
这事儿说穿了,就是大伙儿觉得掏了真金白银,结果买了“不瓷实”的物件,心里膈应。
烈马那顶棚,官方解释半天,又是聚氨酯,又是玻纤加持,听着云里雾里,可一想到“纸蜂窝”,立马就觉得这玩意儿不禁cao。
塞纳那尾门也一样,塑料的!
塑料的!
塑料的!
要紧的事情说三遍,在不少人看来,塑料就等于low穿地心、不安全。
可症结就在这儿。果真如此吗?
咱先聊聊这烈马。
福特苦口婆心解释,这“纸板”可不是您家后院捡来的废报纸。
人家那是高强度复合材料,经得起-40℃到80℃的冰火考验,还跑了24万公里拉练,戈壁滩、乱石堆都蹚过水了。
更要紧的是,安全性达标。
换句话说,真要出事儿,这顶棚该顶缸的时候,还是能顶缸的。
有人抬杠了,那为啥不使铁疙瘩?
理由很简单,轻省啊!
烈马那顶是能卸下来的,用轻量化材料,方便拆装。
您琢磨琢磨,自个儿一个人,想把一个铁家伙顶棚卸下来,不得累个半死?
再说说塞纳。
树脂尾门这事儿,丰田一直默不作声,估计是觉得解释起来吃力不讨好。
但说白了,这塑料也不是街边小摊儿上的塑料袋,人家用的是PP-TD20工程塑料,掺了20%的滑石粉。
这东西,比金属轻,强度还更高,能减轻车身负重,提升燃油经济性,还能改善隔音效果。
当然,弊端也有,就是身价高,而且撞坏了只能换新的,没法儿敲敲打打。
那为啥大家伙儿还是觉得塑料尾门不靠谱呢?
归根结底,还是觉得不划算。
砸了几十万,买了个“塑料壳子”,总觉得被厂家忽悠了。
这种心情,就好比你狠心剁手买了最新款水果机,结果发现后盖是塑料的,心里不得咯噔一下?
实际上,车圈儿里用树脂尾门,早就不新鲜了。
标致3008/5008、特斯拉Model S/X,乃至沃尔沃XC60,都有吃这碗饭的。
这说明啥?
说明这玩意儿在技术上是站得住脚的。
真正的问题,或许出在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上。
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金属就等于坚若磐石,塑料就等于廉价货。
但这种观念,在汽车工业,怕是要更新换代了。
决定汽车安全性的,是车身骨架、防撞梁、吸能结构等等,而不是尾门用的什么材质。
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舒坦些了?
但事情还没完。
消费者对新材料的诘问,实则也折射出另一种焦虑: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惶恐。
想想看,新技术、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每天都被海量信息裹挟。
但我们真正理解多少?
我们又有几分能耐去甄别信息的真伪?
这种焦虑,在汽车领域尤为突出。
毕竟,汽车是人命关天的交通工具。
我们对它的诉求,不光是好开、耐看,更要紧的是安全系数高。
因此,车企在推广新材料的时候,不能一味地王婆卖瓜,还得拿出硬核实力,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别光吹嘘这材料有多么逆天,得让消费者亲眼见证,这材料是真的靠谱。
说到底,烈马的“纸鸢顶”和塞纳的“树脂尾门”,不单单是材料之争,更是信任危机。
消费者信任车企,车企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
而这种信任,需要双方携手打造。
所以说,下次再撞见“纸鸢顶”和“树脂尾门”,先别急着口吐芬芳,不妨多做些功课,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何方神圣。
要知道,这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多一份包容和思辨。
就像这汽车材料,你以为是“豆腐渣工程”,没准儿,人家比金刚石还硬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