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押注中国电池,续航快充升级,智能座舱紧跟新势力

最近汽车圈有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你要真琢磨琢磨,事情背后的水还挺深。就说宝马吧,这百年老牌子,前些年弄电车弄得不温不火,眼看着国内那些新势力一家比一家活泛,宝马那点“豪华”牌面眼瞅着快不太管用了。到底是煮不烂的老姜,前几天终于憋不住了,在德国老家来一记大的,说要一把把电车这玩意儿给整明白了。

先问问大家,为什么这些洋品牌现在都往中国跑?说白了,电动车在国内已经不是啥新鲜玩意儿了,甭管是比亚迪、理想还是蔚小头,每一年都翻着花地出新车,这进步速度看得国外同行干瞪眼。宝马不傻,它看得清楚,现在全球最卷的市场就是中国,谁能在这儿留下名,才是真正会玩电车的主。

咱们都说,电车能跑多远、充电多快这两个事是“生死线”,以前也就是特斯拉敢吹牛,现在这波宝马干脆联合中国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把电池这事儿摁住了。900公里续航是什么概念?就在以前你充电焦虑,出门得算哪儿有桩,宝马现在说,喝杯奶茶的功夫,你车子能直接加400公里,这谁受得了?这可是直接掐住了以前大家最怕的两个脉:

一方面补能速度快得离谱,电车第一次能给你那种“和加油站一样方便”的错觉,谁还稀罕老燃油车那点省心;

另一方面,这牌子主动凑到中国头部电池厂,宁德、亿纬这些真不是吹的,技术储备和成本压制能力摆在这儿,宝马这次怎么说,算是彻底放下身段,明着告诉大家,“我得靠中国技术一起混”。

为什么宝马它着急了?以前只靠品牌讲故事、卖设计、讲调教,但这些年中国新势力玩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手机互联,说实话,宝马那些老套仪表盘已经没啥人爱看了。这次上来一个“全景iDrive”,直接把整个仪表和导航都投到挡风玻璃上,40英寸的屏幕,开车像演漫威电影,这不就是想让大家“开宝马也是一场科技秀”?你是不是也会想,车主现在真在乎这些吗?以前开宝马是为了操控,现在是不是还得能像小鹏一样,噼里啪啦点屏幕,坐在车里像待在影院?

中国市场这些年偷偷摸摸已经把“电动车定义权”给夺了。你看,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问界的车机生态,蔚来的换电,理想的智能座舱,这些玩意儿放在任何外资品牌眼里都是更新换代的破坏性创新。宝马当然不能瞎等了,过去靠“动力”和“机械素质”拉开门槛,现在要想杀出来,得跟中国厂商把创新链给接上。

宝马押注中国电池,续航快充升级,智能座舱紧跟新势力-有驾

再往深里问一句,宝马敢不敢放下自己那一套优越感?以前总觉得自己做工好,材料牛,那叫德系味儿。可现在你让80、90后的年轻人买车,他们一上来就是先聊续航,手机互联,智能驾驶,这套新玩法是谁带起来的?说白了,还是中国这些新势力引领的,外国豪华品牌想分电车蛋糕,必须转型,而且转得要快,转得要彻底。

这事还不止是技术升级,也是汽车产业链升级。宝马找宁德时代一起搞第六代大圆柱电池,这不是一桩简单的采购合作,这实际上是合纵连横:德国老牌子提供整车底子和品牌,中国电池厂拿出最新尖货,两边一个脑袋钻进饭锅里头,搅出来一锅热乎的新东西。这种合作标志着汽车产业的世界格局正在变,中国早就不只做加工厂,已经变成了创新核心。

你是不是还在疑惑,宝马这次的“急眼”和以前是不是一样?其实真不一样。过去宝马和别的老牌外资车企,做电动车只能说是凑热闹。给你吃个馒头蘸点酱油就算创新了。现在根本不是玩票,也不敢摆架子了,是真刀真枪地抢市场。你可以说它试图重新定义自己的地位,要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里头活下来,不只是靠老粉续命。它如果还按原来的节奏慢悠悠,估计三年不到就让人抛在车坛边上。

你仔细想想,这事也不只是宝马的事儿,今天中国早已不是“合资造车”的陪跑小弟,而是领头羊。前些天比亚迪全球销量第一,把丰田都比下去了。国产车的价格、技术和造型,已经能和美欧日韩扳手腕。宝马如果像以前那样在欧洲慢慢走流程,只能做观众。现在它打通产业链,挤进中国车圈,是自救,也是找新生。从这个层面看,宝马的选择其实没啥悬念,关键是它能不能玩得转。

再往后琢磨,电车的下一步是什么?现在大家都在冲智能化,电池续航、快充已经越做越极限。你是不是有点觉得,这守擂已经变成智能手机那味儿了?从拼硬件,到拼软件生态,再到拼服务链条,车厂慢慢变成“科技公司”。宝马的“全景iDrive”其实就是要告诉大家,它不是只有“机械味”,也能搞一波软件花活,把传统车企的短板给补上。

当然,这招并不是百分之百灵。中国消费者对新鲜事物接受度特别高,也特别挑剔。你今天推出个40英寸挡风屏幕,明天蔚小理可能就出个无边AR导航,甚至头戴眼镜就能开车。聪明的宝马知道,不能只靠自己一家闭门造车,所以和中国电池厂打通链路,把研发部门直接搬到中国,这才是进攻的姿态。现在谁还觉得德国车有啥技术壁垒?技术沉淀行,但创新速度要跟市场走。

宝马押注中国电池,续航快充升级,智能座舱紧跟新势力-有驾
宝马押注中国电池,续航快充升级,智能座舱紧跟新势力-有驾

所以说,宝马这波其实是被中国市场“逼出来的”,没办法,国内消费升级太快,不转型等死。它现在拼电池、拼座舱、拼智能控制,还把所有研发都往中国靠,说明中国市场已经变成行业风向标,谁能在这儿立住脚,谁就能活下来。

你可能还想问,这样拼下去,宝马能赢吗?说实话,不太好说。国内市场内卷到飞起,电车的品牌忠诚度其实没那么强,大多数人买电车,是看配置比拼,不是信仰品牌了。宝马虽老牌,有口碑,但面对新势力的价格攻势、智能化创新,谁也不能掉以轻心。换句话说,宝马的底牌还得重新洗一遍,真本事不拿出来,就只能靠喝“忆苦思甜”的汤底了。

怎么评价现在电车变天这事儿?其实这就是一场新老交锋,谁敢放下过去的包袱,谁能把新技术真正做到用户心里,谁才配留在舞台上。宝马这次急眼,算是被中国车圈“卷”出来的,也是被用户的需求“推”出来的。从学徒,到领头羊,这条路谁都不轻松,最后谁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

反过来想,宝马这次大变脸,其实也是给所有传统车企打了个样——别再傻等,跑得快才有饭吃。你可以不信新事物,但你不能不跟着流行。电车变天,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大家拼的,不是品牌故事,也不是网红噱头,真正落脚点还是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谁能把这两招扎扎实实做到极致,谁就能把中国这块蛋糕吃到嘴里。

宝马和宁德、亿纬这些组合,是一场高规格的合作,也是一次豪华品牌的自我救赎。所有人都等着看结果,但无论输赢,真正改变是整个汽车圈的格局,主角早已不是欧洲、日韩,而是中国。你说,这是不是汽车圈真正的“天翻地覆”?现在的宝马,不只是急了,是真正想活下去,愿意和别人一起卷、一起跑。至于最后会不会跑到头,还是被淘汰,还是那句话——用户说了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