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遵义的什么汽车文化节,火了。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汽车文化节”的新闻,我脑子里出现的都不是车,而是一片巨大的,露天的,充满了塑料棚子和迷茫销售的庙会。对,就是赶集。空气里弥漫着新轮胎的橡胶味、盒饭的油腻味,以及中年男人为了砍掉最后五百块钱而喷出的唾沫星子味儿。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一种非常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生存文化。
新闻里说,现场人气十足,多个品牌齐聚,市民集中赏车、选车、购车。这套话术,典中典。翻译一下就是:库存压得实在受不了了,平时在4S店里吹空调的销售们,现在被赶到广场上晒太阳,求着大爷大妈们来摸一把方向盘,坐一坐那个号称是Nappa真皮但闻起来像义乌小商品城出品的座椅。这不叫赏车,这叫开光。每一台车,都需要足够多的人气去“盘”,盘得油光锃亮,才好意思说自己是爆款。
有位叫唐籽涵的市民,从抖音了解到车展,连续逛了两天,最后提了小鹏。这个细节,非常有嚼头。你看,这才是当代汽车消费的真相。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过程,它是一场由算法主导的闪电战。抖音给你推了三天车展广告,你脑子一热,觉得国庆不去逛逛就亏了一个亿,然后你就去了。去了之后,发现到处都是“限时特价”、“直降现金”的红色大字报,搞得跟超市鸡蛋打折一样。你感觉不买点什么,都对不起人家这么卖力的吆喝。
至于为什么是小鹏,而不是别的什么。可能就是缘分到了。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特斯拉车主,特别能理解这种感觉。有时候你选一个品牌,不是因为它技术有多牛,或者性价比有多高。就是单纯的,你看它顺眼了。就像你突然爱上一个人,旁人觉得TA浑身都是毛病,但你觉得TA连打嗝都那么清新脱俗。唐女士可能在试驾小鹏的时候,那个智能语音助手给她讲了个笑话,或者座椅按摩的力度正好怼中了她劳损的腰椎,她就“悟了”,就是它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车展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文化,而是恐慌。是经销商对于库存的恐慌,是厂家对于KPI的恐慌,更是消费者对于“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恐ar。尤其是现在这个环境,简直就是车圈的黑暗森林。所有人都在掀桌子,你降五千,我就敢降八千还送全套脚垫。你搞零利率,我就敢搞负利率,买车我倒贴你油钱。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做蛋糕的师傅给卷跑了,那现在的车企互殴,就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谁也别想吃饭。
所以,遵义这个车展,与其说是消费信心的提振,不如说是大家不装了,摊牌了。你看,新闻里说“宝马、比亚迪、东风本田等逾30个品牌参展”。宝马来了,本田也来了,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大品牌”,现在也要和造电动压缩毛巾的新势力们挤在一个棚子里抢客户。什么品牌调性,什么百年传承,在“这个月必须把这批车清掉”的死命令面前,都是虚的。奔驰最值钱的是品牌本身,但当一个奔驰销售愿意为了让你下单而给你表演一段rap的时候,你就知道,时代真的变了。
而且,这种车展最荒诞的地方在于,它试图把两种完全不同物种的消费者圈在同一个地方。一种是买燃油车的,他们关心的是三大件稳不稳定,保养贵不贵,这车开出去有没有面子。他们的逻辑像是老中医开方子,讲究一个传承和稳妥。另一种是买新能源的,他们关心的是这块屏幕够不够大,自动驾驶能不能帮他们躲开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充电桩是不是比加油站还难找。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玩手游,今天这个版本强势,明天可能就被削了,追求的就是一个新鲜刺激。
你让这两种人在一起逛车展,那场面,简直就是修仙者和魔法师在同一个菜市场买菜,互相都觉得对方是神经病。燃油车主看着新能源车主对着个大屏幕划来划去,心想:这玩意儿不就是个大号iPad吗?机你太美。新能源车主看着燃油车主还在那听发动机声,心想: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个内燃机当宝贝,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现实就是这么蠢。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特别能理解那种拧巴的状态。我既想要燃油车的驾驶乐趣和那种机械的轰鸣感,又眼馋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和低使用成本。结果就是,我看什么车都觉得好,看什么车都觉得有毛病。这种选择困难,才是今天大多数消费者的真实写照。去车展,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困惑变得更具体而已。
新闻最后说,这场盛会为国庆消费热潮拉开了精彩序幕。是是是,说得都对。但这个序幕背后是什么?是无数销售被压榨的假期,是无数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冲动决策,是整个行业为了活下去而进行的无差别自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大家都在赌,赌自己能活到下一个版本更新。
说到底,什么汽车文化节,什么消费新引擎,在我看来,都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舞台上,车企们扮演着“不务正业”的科技公司,一会儿发布冰箱彩电大沙发,一会儿研究怎么让车自己找到充电桩。这很魔幻,但大家好像都习惯了。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而舞台下,我们这些观众,假装自己是理性的消费者,拿着计算器比较着每一个参数,但最终下决定的,可能只是因为销售小哥长得帅,或者送的那个空气炸锅看起来质量不错。
所以,这个遵义车展的真相是什么?它不是什么经济的晴雨表,也不是什么行业的风向标。它就是一个巨大的“确认”按钮。它让那些本来就在犹豫的人,在一个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环境里,在“再不买就亏了”的集体催眠中,把那个付款的动作给完成了。
但能过,就是能过。能卖掉,就是能卖掉。至于车开回家之后发现隔壁老王昨天提的车又降了一万,那就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了。毕竟,在当下的车圈,背刺和被背刺,才是唯一的常态。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