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

最近美国汽车圈的会场上,挺多专家发言时都带着点忧虑的感觉。

福特的CEO法利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的车载技术,西方根本比不过。”而通用前高管邓恩也直言不讳:“要是不让本土车企早点振作起来,底特律很可能会变成铁锈带2.0。”

这种集体的担心,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电动车势头强劲的崛起,正全力改变着全球汽车行业的版图。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1、

美国专家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堆数据一摆出来,谁看了都得觉得挺揪心的。

到2024年,中国电动车的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70%,也就是说达到了1730万辆,出口方面更是拿下了全球40%的份额。在欧洲市场,份额还硬生生突破了10%,连墨西哥这个美国“后花园”里头,在过去三年里也被中国车企抢去了4.4%的市场份额。

令人唏嘘的是,到了2025年1到8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全球的市场占比达到了67.6%,里面插电混动车型更是占了75.7%的绝对优势。

一看美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才11.1%,连中国的四分之一都达不到,整个市场里有一半左右的比例都由特斯拉包办,本土的汽车厂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

美国专家真是挺头疼的,因为成本和技术上的差距太明显了。比亚迪在欧洲的售价大概在2.5到3万欧元左右,折算成美元的话,比美国电动车的平均价格还要便宜将近2万美元。再说小米的SU7,采用压铸工艺,直接帮车身成本降低了大约35%。

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从2020年的每度电98美元,直线掉到37美元,降幅高达62%。这样的成本控制能力,连美国车企都不敢想象,真是不得了。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2、

技术升级的步伐可谓快得飞起,中国车企的车型换代平均不过1.3年,而美国那些公司得等上4.2年才能出新款。在北极严寒测试中,中国的电动车续航能力只减了18%,反观宝马i7,续航衰减已经达到32%。

福特的CEO法力试驾中国车以后直言,不用连接手机,车内的数字生活就能自动同步,整个体验真是美国车难以比拟的。

美国的专家们觉得最让他们心焦的是,中国电动车的优势可不是靠某个点的突破,而是掌控了整条产业链,从上游资源到下游软件,几乎垄断了整个行业,这个“护城河”实在太难跨越了。

在资源方面,中国早已布局好了基础,全球85%的正极材料、90%的负极材料都由我们掌控,77%的电池产能也都由中国企业把握住了。

到了2024年,我们还在非洲拿下了刚果(金)60%的锂矿股份,整个从开采到制造电池的产业链已经完整打通了。

美国90%的电池原料都得靠进口,虽然《通胀削减法案》喊出了2029年实现全部本土化的目标,但到2025年实际达成率才18%,差距大得让人无语。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3、

制造效率就像天壤之别,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人均年产量是63辆车,而弗里蒙特工厂仅能生产38辆。

比亚迪重庆工厂实行24小时三班倒,17秒就能出一辆车,而福特新建的密歇根电池厂,由于用的是德国设备商调试,投产时间从2025年推到了2027年,这一拖延让美国专家都忍不住叹气。

在这方面,软件短板更带来很大隐忧,华为鸿蒙座舱的装机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而小米的AI压铸模拟系统帮助研发时间缩短了20%,在中国车企中,掌握软件的人才比例高达28%。

通用的CEO玛丽·博拉都坦言:“我们的车载系统就像2010年的诺基亚”,这话里头满满的都是无奈和无力感。

美国专家觉得更让人揪心的是,为了防止中国电动车冲击市场,他们推行的保护主义措施,反倒变成了自己套牢自己的陷阱。

特朗普政府加了25%的关税,本打算阻挡中国车进入市场,结果反倒让美国电动车的平均价格涨了1.2万美元,预计到2025年销量会比去年少15%,真是典型的“伤敌八百,自己损一千”。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4、

产业链出现空心化的情况变得更严重了,美国的电池产能只有0.2TWh,远远不及中国的四分之一,差距还挺大的。

2024年,通用、福特等三大汽车厂都关闭了5家燃油车工厂,打算转做电动车,可偏偏因为电池短缺卡住了进度,让人焦急不已。加州州长纽森也忍不住提醒:要是还不向中国看齐,底特律可能会重蹈铁锈带的覆辙。

更糟糕的是,创新方面明显乏力。美国的车企们把80%的研发资金都投在燃油车上,像通用,到2024年,燃油车的研发比例还高达72%。

如今,电动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皮卡和SUV上,结果错过了全球主流的紧凑型车市场啦。而咱们中国的车企,偏偏在10到20万这个价位段搞“技术普惠”,反观美国市场里,20万以下的电动车占比不到5%,两边差距越来越大啊。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美国专家心里的焦虑里,其实还藏着一种“认知撕裂”的难受感,过去他们一直觉得“中国靠补贴和窃取技术”,结果事实狠狠地给他们上了一课。

比亚迪2024年的研发经费达到了205亿元,比福特还高不少。宁德时代的全球专利总数达到1.2万件,其中70%是发明专利,现在还在向美国企业授权专利,这哪里算得上“窃取”,实际上是技术的输出。

有人还举80年代日本车的例子来自己安慰,觉得还能复制当年的追赶套路,可丰田的前CEO丰田章男都坦白说:“在软件定义汽车这块,中国至少领先丰田五年。”

当年日本车就是“省油耐用”那一套,而现在中国电动车已经在“电动化加智能化”方面实现了全面超越,这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比拼。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5、

战略眼光的差距明显体现出短视,中国将电动车视为“能源安全和产业变革”的关键点,到了2024年,随着电动车的广泛普及,每年能减进口原油1.2亿吨,缓解了73%的石油进口依赖。

美国靠着页岩油革命实现了能源自给,根本没把转型当回事,到了2025年,还削减了32亿美元的电动车补贴。倒过来,中国的“双积分”政策让新能源积分的交易额达到87亿元,市场机制推动创新的动力早就出来了。

眼下,美国专家们都炸开了锅,保守派还在大喊着“阻止中国建厂”,可实际上,务实派心里清楚,这事已经没得阻了。

比亚迪在泰国搞了个年产能达15万辆的厂子,目标直指东盟6亿人。再说了,匈牙利的电池厂预计2026年也能投入运营,用“本地化生产”这招巧妙躲开关税壁垒。这手法跟当年日本反制“广场协议”的套路挺像的嘛。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其实中国电动车能崛起,压根儿不是靠碰运气,而是经过百家车企“拼刺刀”般激烈角逐出来的12%生存率,是二十年不断投入形成的战略定势,更是制造业完整产业链的体系赢面。

美国专家的担心,本质上是对“产业政策走偏、市场机制出问题”的集体迷糊。

就像国际记者Kevin Williams在中国试驾之后说到的:“不管你怎么看中国的事儿,不能否认这些电动车的水准和进步的速度。”

美国汽车专家担忧:中国电动车占全球70%产量,底特律或变废铁城-有驾

关税高墙可能会让脚步慢一些,可是挡不住在开放市场中拼命奔跑的中国速度。

底特律的兴衰还没个说法,可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新能源这块赛道上,中国早就领跑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