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7时许,河南南阳突降大雨,一辆无人驾驶快递车在执行任务时,轮胎不幸被卡在马路牙子旁的泥巴沟里。它停在路中,不断发出“救救我、救救我、救救我”的求助提示音,仿佛拥有了生命。
途经此地的邹女士和她的丈夫发现了这辆陷入困境的无人车。“它在那里待蛮久了,也没人理睬它”,邹女士回忆道。夫妻俩停好电动车,合力将车辆推出泥坑,并按下重启按钮帮助它恢复正常运行。
01 雨夜困境,无人车的求救信号
无人驾驶快递车作为智慧物流的代表,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地投入使用。它们通常能够自主导航、避让障碍物,并按时完成配送任务。
然而,复杂路况仍是挑战。就像这次南阳事件所示,大雨天气中的泥泞道路足以让无人车“瘫痪”。
当车辆检测到自身处于异常状态时,便会触发预设的语音求助系统。不断重复的“救救我”吸引路人注意,既体现了技术的局限性,也展示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设计考量。
02 人性回应,路见困境伸出援手
邹女士和她的丈夫见证了科技与人性温暖相遇的时刻。他们没有对被困的无人车视而不见,而是选择施以援手。
“我们停好车就赶紧帮忙,就用力把它往上推,上面有个按钮可以重新启动。”邹女士简单描述的举动,展现在技术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依然不可或缺。
无人车脱困后,便自行恢复正常运行,继续它的配送使命。这场“救援”虽小,却揭示了人机共存的未来图景——技术或许会出故障,但人性善良能填补这些缺口。
03 相似事件,无人车故障频现
无人配送车故障并非孤例。2025年4月,西安一辆“九识无人车”在送货途中与倒地电动车相撞,竟然拖行电动车继续前行十余分钟。
2025年6月,宝鸡两辆快递无人车在闹市相遇,各自后方又有其他车辆,导致双双“卡”在原地不动。当地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解释,此类车辆被困时会发出求助语音。
同月,东部公交开展了无人配送车突发事件实战演练,模拟暴雨中无人车与公交车刮擦事故,检验“远程介入+现场应急+事故处置”能力。
04 技术背后,有人监控保障
无人车并非完全“无人”操作。据宝鸡韵达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无人驾驶快递车有后台实时监控。
快递公司与无人车生产企业建有沟通群,接到路人反馈或后台监测到车辆异常,会第一时间进行技术干预或派人处置。
后台系统监测到车辆在某位置停留过久,也会进行人为干预,查看是否发生异常情况。这表明无人车运作实际上是人机协作的过程。
05 应急机制,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针对无人车可能遇到的各种故障场景,相关企业已经建立了三级应急响应机制。
二级响应(现场):现场应急处置人员到位,通过蓝牙直连车载系统,手动解除现场故障锁止状态。
三级响应(善后):小故障10分钟解决恢复交通;无法动车故障30分钟内完成车辆转移、交通疏导。
这些机制保证了无人车在遇到故障时能够快速得到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