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金葵花,一台售价超过百万的国产豪华轿车,竟然“不是你想买就能买”。不仅要交大额定金,还得提供详细身份信息,等厂商做完背景调查才有资格排队提车。听着是不是有点离谱?再加上“不能加价”“没有优惠”“品牌定位是国家形象”,这些规则一叠加,直接让它的购买门槛比许多外资豪华车还要高。不少人感慨:“这也太不正常了吧?”国产车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高冷”了?
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高门槛”还真不是摆噱头。据公开数据,红旗去年全年销量突破31万辆,同比增长近33%,位列国产品牌高端车型销量前列。其中,像金葵花、红旗H9这种售价直逼甚至超越百万的车型,在同级别国产车里几乎没有直接竞争对手。再看它的母公司一汽集团,近两年财报显示红旗品牌的平均售价持续提升,高端车型的占比越来越大。而且,和不少车企卖得多亏得多不同,红旗的整体盈利水平还算健康。这一套操作下来,真的让人困惑:国产车卖得比外资豪华车贵,却还能卖得出去?它凭什么?
拆开销量和营收来看,红旗这一波“高冷路线”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先说销量,31万辆的总盘子虽然在整个行业算不上顶尖,但放眼国产高端车市场,已经是稳居第一梯队。尤其是它那些百万级以上的车型,虽然绝对数量远不如主力走量的H5、H9,但单车利润可观,而且品牌溢价在拉高整体营收上起了大作用。再看利润,红旗靠高端车型成功把毛利率拉到了行业平均水平之上,一度超过20%。这在如今卷到两位数毛利都算高的车市里,已经是难得的成绩。
不过,盈利背后也有隐忧。红旗这些年在研发和营销上砸的钱,确实吓人。仅2022年,红旗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百亿,主要投向新能源技术和智能驾驶领域;品牌营销也不手软,大手笔赞助高规格活动、打造“国家名片”形象,这些费用都写在账上。有人说,这是红旗“烧钱”换地位的阶段性操作。但问题是,豪华车市场从来都不好打,尤其是在新能源趋势越来越强的当下,光靠情怀和高端形象能走多远,还是个疑问。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豪华车阵营像BBA(奔驰、宝马、奥迪),依旧凭借成熟的产品线和品牌效应稳坐市场头部,但他们最近也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遭遇了困境:研发费用飙升,利润率下滑。新势力品牌,比如蔚来、理想、小鹏,虽然在新能源豪华车市场上风头正劲,但大多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即便单车毛利率提升了,整体账面上依旧是亏。此外,还有像沃尔沃、凯迪拉克这样的外资二线豪华品牌,虽然在国内有一定受众,但市场份额早已被蚕食得厉害。相比之下,红旗在国产高端市场的“独特性”确实是个优势。
那么,红旗是不是在“乱花钱”?也不尽然。砸钱搞研发,是所有想当豪华品牌的车企绕不过去的路;营销上的投入,也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综合来看,红旗更像是在“抓机会”。它正试图借着国家品牌背书和消费者对国产豪华车信心逐渐提升的大背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能和外资豪华品牌站在同一赛道上的角色。从它近年来在产品线上的布局来看,红旗不仅想在传统豪华车市场站稳脚跟,还想借新能源车的风口弯道超车。
但话说回来,这种“高冷”策略虽然短期内有效,长期来看还能不能持续,是个关键问题。豪华车市场注重的是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这不仅需要硬件产品过硬,更需要售后服务体系的支撑。而红旗这一轮大幅扩张的同时,能否保证服务的品质,是个不小的考验。此外,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已经进入深水区,红旗的技术储备和市场反应速度是否足够快,还需要时间检验。
所以,这事看着离谱,但拆开来看,其实也没那么不正常。红旗的操作逻辑是清晰的,用高端车型拉升品牌溢价,用“国家名片”属性打开市场,用新能源技术卡位未来赛道。但它的挑战也很明确:如何在扩张过程中不失控,如何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这一切,最终能不能成,就看它下一步怎么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