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门夹脚”事件暴露新能源车企服务短板

"你不来门就不会坏"——这句来自小鹏汽车门店员工的"神逻辑"言论,近日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当消费者权益遭遇如此荒谬的指责,折射出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野蛮生长背后的服务危机。

小鹏“门夹脚”事件暴露新能源车企服务短板-有驾
image

官方声明的"公关套路"解析

小鹏汽车在事件发酵后的官方回应堪称教科书式的危机公关模板。先是对客户遭遇"表示十分抱歉",随即强调"已严肃处理涉事员工",最后承诺"加强全国门店培训"。这种"道歉+处罚+改进"的三段式回应,表面看滴水不漏,实则回避了根本问题。

细读声明,所有措辞都在强调对"个别员工"的处理,却绝口不提补偿方案和系统性服务缺陷。将问题归咎于"员工个人行为",既是对公众智商的轻视,也是对企业责任的逃避。更耐人寻味的是,声明中"客户的不好体验"这种轻描淡写的表述,完全弱化了消费者被无理索赔的事实。

新能源车企的服务困局

这场闹剧暴露出新能源行业普遍存在的服务短板。在资本狂欢的销量竞赛中,多数车企将资源集中在技术研发和营销推广,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据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增长156%,其中服务类投诉占比高达43%。

与传统车企成熟的4S店服务体系不同,部分新能源品牌的线下门店采用"直营+加盟"混合模式,导致服务标准参差不齐。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企业将"用户思维"简单理解为社群营销,却忽视了最基本的消费权益保障。就像本次事件中,员工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顾客受伤,而是门框赔偿。

服务升级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当补贴退坡、竞争加剧,服务体验正成为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特斯拉早在2019年就推出"移动服务"上门维修,蔚来更是构建了包含换电站、充电车、专属服务群的完整服务体系。这些投入看似增加了运营成本,实则打造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小鹏此次事件应该成为行业警醒:再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抵不过一次糟糕的线下体验。新能源车企需要建立贯穿售前、售中、售后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将"用户至上"从口号落实到每个服务细节。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任何傲慢的态度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不仅是动力系统的革新,更需要服务理念的重构。当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支持国产品牌时,他们理应获得与产品创新相匹配的服务体验。门夹脚事件看似偶然,却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敲响了警钟:没有服务支撑的技术领先,终究是沙滩上的城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