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回应理想对撞乘龙卡车争议,车企营销不能越过真实底线

一辆自称“安全标杆”的豪华电动SUV,在发布会上以100公里/小时的惊人速度,将一辆重型卡车“撞飞”至驾驶室倾倒,宣称自身毫发无损。然而,被撞的卡车——乘龙,却愤怒发声,直指“被摆一道,一眼看出假”。这戏剧性的反差,撕开了汽车行业营销的“遮羞布”,一场关乎商业伦理与行业底线的反击战,正由此拉开序幕。
多车追尾事故现场:卡车与两辆车相撞

理想汽车在发布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时,播放了一段与卡车进行100公里/小时对撞测试的视频,意图以此彰显其卓越的安全性能。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重型卡车正面碰撞后,卡车的四个车轮离奇弹起,驾驶室发生倾倒,并压在理想i8的前挡风玻璃上。理想汽车随即宣称,理想i8在对撞后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然而,眼尖的网友很快认出视频中“受伤”的卡车正是乘龙卡车,舆论瞬间沸腾。
理想i8纯电SUV正式发布,7月29日亮相。

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对此迅速做出强硬回应,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明确表示法务部门已介入处理此事,质疑测试结果的真实性,称“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乘龙卡车甚至发布视频,展示其驾驶舱通过碰撞摆锤、顶压测试的严苛过程,强调其“龙骨结构”符合国际安全标准。一位乘龙卡车经销商更是大胆推测,视频中的卡车驾驶室可能被特殊处理过,例如未锁止,才导致了异常倾斜。
重卡对撞测试展示场景

面对汹涌的质疑,对撞试验的测试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汽研)于7月31日通过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称,测试的全过程肯定符合所有的规定和标准,不会因为客户而刻意调节车辆参数。中国汽研表示,测试卡车是一辆全新车,但具体来源和遵循的具体测试标准仍需与业务部门确认,并指出本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而是用于车辆开发验证的非强制性项目。理想汽车方面则向媒体回应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没有任何指定。理想汽车还强调,理想i8在开发阶段已按照满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 24版规程五星标准以及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 23版规程G+G+G+A标准开发,并涵盖100项测试工况,包括钻卡、卡车夹击等极限场景。然而,理想汽车在争议发酵后,被发现对原视频中的卡车品牌标识进行了打码处理,这一举动被舆论普遍视为心虚的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信任危机。

此次事件的核心,无疑是商业营销的边界与行业诚信的激烈冲突。汽车安全是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命脉,车企通过碰撞测试来证明产品安全性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测试场景被刻意设计,甚至可能存在误导性时,其营销目的便凌驾于客观真实之上。乘龙卡车的愤怒,正是源于其品牌声誉因一场“表演式”测试而无端受损。这种“拉踩式”营销手法,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侵蚀了消费者对汽车安全宣传的信任。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当车企成为实验室的金主,测试方案的设计是否会偏向戏剧性结果,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曾明确指出,无论市场如何“卷”,企业都应坚守质量安全标准、诚信经营和长期主义三大底线。这并非空泛之谈,而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然而,部分车企为追求短期流量和销量,不惜通过夸大宣传甚至扭曲事实的“表演”来吸引眼球,这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汽车安全宣传的信任基础。一旦信任链条断裂,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将难以为继。

乘龙卡车的愤怒反击,恰似一声警钟,提醒所有行业参与者:任何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的营销,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要重建和维护行业信任,需要所有车企回归产品本质,以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赢得市场尊重。同时,第三方测试机构必须坚守独立公正的原则,确保测试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可追溯。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汽车行业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

当“飞天重卡”的愤怒震彻行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商业的繁荣,永远不能以牺牲诚信和底线为代价。这不仅仅是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更是市场经济自我净化的必然要求。那些试图通过“魔术”而非“魔法”来征服市场的企业,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