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新车上市,我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买这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想体验一下科技新潮,还是确实看中了它的实用性?这次智界R7和S7一出来,朋友圈就开始被“全新车标”和“华为ADS 4全系标配”刷屏。说实话,我对车标没那么感冒,但“全系标配华为ADS 4”这个词,倒是让我多琢磨了一会儿。
现在的车圈啊,要么比颜值,要么拼智能,要么就是“谁家用的激光雷达多”。这次智界玩得很直接,外观小修小补,变得炫酷了点,多了两种新颜色,你要喜欢鲜艳的,还真能挑挑。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么多智能配置,真的能用得上吗?比如这192线激光雷达,以前这些技术都是豪车上的玩意,现在慢慢下放,让20万出头的车用上,听着很美好。
但智能化到底服务谁?说到底,大多数人的开车习惯还停留在“自己拧钥匙、自己踩油门、自己看路”的阶段。辅助驾驶系统再牛,人还是得学会把方向盘握稳。有了这些配置,大家真可以放心交给机器吗?还是说只是买个心安?以前我问朋友:“你真用过自动变道吗?”答案千篇一律:“偶尔用用,还是得自己来。”这就像,装了个最牛的扫地机器人,最终还是自己揪头发捡皮屑——技术是进步了,实际体验还得跟上。
这两款车标价看着还行,R724.98万起、S722.98万起,不算天价,尤其这个续航,最高能855公里,我就多想一句:谁一年跑得了800公里?普通人开车上下班、逛逛商场,有几个是纯然靠单次长途的?但厂家说得热闹,“续航焦虑”从前头到后尾都不忘拎出来给你解药。增程版一口气能跑1500公里,听着像“移动车床”,舍不得停车排队充电。可是别忘了,长续航的电池成本高,换电池也是高消费,这账你愿不愿意算?这些事儿,没人跟你明着说,都藏在漂亮的数字下面。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车身颜色和内饰升级。极光绿、罗兰紫,反正名字好听,我个人觉得颜色越花成本越高,部分看腻了还是白灰黑,但厂家非得说你懂生活、懂品味。内饰方面,这游艇环抱式设计、光贝母工艺,这些设计就像咖啡馆里的水晶吊灯,看着亮眼,真实体验还是要从手感出发——座椅支不支棱、操作是不是顺手?你花这么多钱买一车,难道是为了摆在家门口秀一秀饰板,朋友圈发个照片证明自己品味提升?可买了一年,谁还记得自己车上的什么“贝母”?很多时候,车里的配置不如一只结实的雨伞来得实际。
动力参数厂家讲得厉害:S7四驱版365千瓦,R7最长续航802公里。这数字谁都能报,但不如给我讲讲,这车的实际驾驶体验,到底比老款能拉出来什么新花样。对比同行——小米YU7、极氪001、阿维塔11,谁都不缺参数、数据,根本比不出个高下。真正能带来变化的,可能还是智能平台这个东西,比如华为给这些车加持了哪些“独门绝技”?智能场景识别、自动泊车、拍拖的时候能不能识别副驾驶座上实际上没人?这些功能不能光是“标配”,还得接地气,不然看着新鲜,其实用起来还是一堆Bug。
其实很多时候,我倒觉得买车不像以前那样“纠结”了。以前选车,要比油耗、保值,现在比智能。。。可智能成了必争之地,人们却变得更糊涂。这次智界说,全系标配华为ADS 4,其实我更关注的是,辅助驾驶到底能让多少人改变出行习惯?大多数人的愿望,是车智能、自己省心,但现实又总是自己多操心。新技术的推广,厂家拼命推,用户拼命琢磨,彼此都有“自己的算盘”。我身边的人,买车时还是要和家里人商量半天,最后拍板的,往往不是哪个功能更好,还是价钱能不能放得下。
销量上看,R7八月卖了1235辆,S7卖了467辆,对于国产新势力也算稳了。厂商嘴里说要“持续更新市场”,听着像公众号每周的更新动态,其实大家都明白,“产品更新”这四个字是个双刃剑。你上一款车刚买,下一款就来,“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永远让你在“纠结与悔恨”之间摇摆。如果真想做长远品牌,倒觉得不如把智能和整车做得耐造点,别让人用了一年就掉链子才实在。
很多新车上市,总有人问:电动车的新功能都用得上吗?值不值多花那几千?我其实有一个很直白的建议,预算有限,配置再多都无用,性能再高都少不了“实际体验”这一步。新车把牌子、智能平台、雷达都加满,看着像是“满天星”,但生活里小毛病一堆,真的能让人省心了吗?有些功能确实好用,比如智能导航、辅助泊车、远程解锁这些,能让懒人真正享受到科技便利。但有些辅助驾驶,如果你的道路环境不支持,还是要回到最开始:手动驾驶才是最靠谱的。
更深层的追问是,这一波智界的新车,能不能真正改变市场格局?智能化、性能化、电动化,看起来门槛越来越高,但用户的思路没变:好用靠谱不坑人,才是决定买车的关键。华为牌子的加持,是把科技品牌的分量注入到车企,但最终决定销量的,永远不是车标和参数,是用户用过之后的口碑。厂家可以造一堆新功能,但买单的是老百姓的“实用需求”。你给足功能,要让人能用、能用得爽、能用得安心,否则都是虚假繁荣。
说到最后,我更关心的是,智界这轮更新,是不是中国车企真正进入“靠谱智能时代”的信号?有没有让国产品牌不再靠便宜取胜,而是真正用技术服务日常?都说“智能是未来”,但点开小红书、知乎,大家还是在问:车到底省不省油,靠不靠谱,保值怎么样。。。科技是一时的新鲜,实用却是长久的答案。中国汽车,尤其这些新势力,要做的不是“功能凌乱”,而是把智能化做得可用、可持续。别光加配置,还得让老百姓真正安心驾驶。
有些时候我觉得,车企每次新车上市都想办一场“科技演唱会”,亮点一个接一个。但车不会唱歌,汽车市场最终看的是你的“底子”够不够硬——售后服务有没有跟上,老用户回购率怎么样,三五年后车还能不能让人信任。这次智界的新款,参数拉满,辅助驾驶拉满,配置也拉满,用户体验呢?这个还需要时间检验。
最后,我还是习惯留个问题:你觉得全新车标,全新的智能,真的能改变你对一辆车的所有判断吗?是科技让我们选了一辆车,还是需求让我们最终放弃了科技的花里胡哨?归根结底,车是为人服务的,本质不变。智能也好,续航也好,都是为了让人开得更舒服。要是这些花活最终让用户觉得“买得值”,那才是真正的新势力,不然都只能是短暂的烟火。而真正长久的品牌,还是靠“靠谱”二字一砖一瓦砌出来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