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慕尼黑,展台灯光未灭,却比白天阴冷。新款宝马iX3安静停在展厅角落,车头的蓝白标换了模样。不是品牌玩什么“礼仪改革”,也不是德系老友的临时起意,这是五年里头宝马首度实打实动LOGO。如果不凑近盯一会儿,“变了”都只是一句新闻标题。但职业病犯了,还是忍不住去抠回放。
新旧LOGO拿来对比,外圈那道镀铬环还在,像刑侦支队老的银制臂章没舍得丢。细瞅里头,蓝白“棋盘”分割的横竖金属条没了,黑色背景从高光改成哑面,视觉效果更像电子工业产品——有种微信小程序占满手机屏的即视感。如果说旧标像一块在阳光下反着光的怀表,新标更像是个低调地“附体”在车头的二维码。
现场观众倒是兴奋,有人拿着手机,边拍边调侃:“终于跟时尚接轨,宝马也学极简!”也有人悄悄翻白眼,仿佛在考古:这点区别能值几个亿?但官方话音一落,“新LOGO是顺应新世代设计”,现场又归于沉默。技术男摇头晃脑:“换皮不换骨,会不会车还是原来的,标就敢卖新价?”
说到底,车企“换标”这事儿和派出所的大门刷漆无异。外面人不明觉厉,里面人看足了套路。早在五年前,宝马就炒过一次LOGO的冷饭,只不过那次换标仅限海报和宣传册,真正“上阵杀敌”的,是如今首搭新标的iX3。
为什么车企爱“换标”?作为旁观者,我见得多了。一家公司起了大动作,不改个图标怎么对得住董事会那页年度成长报告?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两种路数。一种是“全面转型”,比如燃油车时代到头,新能源要独占鳌头,视觉符号必须走新。另一种则是“向年轻低头”,主打吸粉和流行——类似于连警服都变成速干面料的那种小革新。宝马这次,显然是两者的结合体:既不丧失老牌德系品味,又要把新能源标签敲得更响。你会发现,它蓝白底没动,只是轻点科技“滤镜”,不改基因,只添风格。
顺便一说,宝马今年这波操作玩得很克制。没把经典蓝白盘下场,只是在电动iX3上试了水。不发新闻稿,不大肆宣传,让人有点“偷着换装修,怕邻居发现”的味道——这就是豪门的谨慎:品牌形象是资产,乱动就出事故。如果把标一夜之间全都换成极简,大概率老客户得找上门来——不要说德国客户,连中国大叔都会质问:你还宝马吗?
车企换LOGO,最大的现实议题其实不是“美丑”,而是“换了以后能不能卖得更贵”。行业老油条都明白,品牌符号只是一只手,产品力和定价才是另一只手。你让宝马标变成糖果色,它也能拉来电竞青年试驾,但如果底盘还是老款,动力没新意,那再换十次标也撑不了场面。营销高手有句“黑话”:不是Logo定价,而是定价塑造Logo。用在这次宝马案例上,简直绝配。
到底讲究的是仪式感或实用主义?这场比赛似乎永远分不清。但我爱车,更爱看人玩的花样。靠换标能不能让新能源车型在中国市场续命?恐怕还要看之后的实物表现——续航有没有长,配置有没有厚,售后服务有没有跟上。标再漂亮,电机烧了也就是在墓碑上多刻一朵花。宝马如果想让新一代年轻人只认极简标,恐怕还得把“极简铁腕”用在油耗和价格上,让新标有点儿“性价比底气”。
说个现实,品牌焕新其实比刑侦换案更无聊。刑侦换案,每个问题都得现场找答案,LOGO换新,多半是设计师在咖啡厅对着PPT憋出来的灵感。本来以为,看宝马这次悄悄换标,能收获些故事,结果全程没有刀光——只有色块多了点哑光。唯一像样的悬疑感,就是等中国价格表公布:消费者会不会觉得新标又多加了一层“认证金”?毕竟老司机都知道,宝马“标志”是资产管理的一部分,资产升级,价格也爱随之升级。
调侃归调侃,现实还是冷的。作为旁观者,更多关注的不是标多圆、蓝多深,而是“产品力和服务力究竟能不能撑起新能源的未来”。“换标”是表,“换代”才是里。新LOGO可以悄悄落地,但市场评价,永远不会悄悄跟着变。
不得不承认,宝马这一手LOGO微调,既像是在向电动时代进发,也像是向老燃油时代告别。但设计师的巧思,仅能让人停留三秒,剩下的时间,还是要靠底盘、动力、价格和口碑在市场上厮杀。倘若换标可以让产品痛快转型,不如多换几次;如果只能焕新一张脸,恐怕还是“虚惊一场”。你怎么看?宝马这次微调LOGO,是实质升级还是形式换皮?会影响你买车的决心,还是又一场关于身份和潮流的烟雾弹?
等过几个月,也许宝马的每一辆车都挂着新脸迎你笑,但你会不会愿意多掏点钱跟着潮流换头像,这个“证据”,恐怕要等你自己给答案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