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里二手车搅局:新能源市场的暗流与套路
前阵子,微信群里有个老李发了张图,说他朋友在某汽贸城捡漏了一台“准新”电动车,表显才十几公里,还带着保险单和购置税发票。群里炸开锅,有人调侃这不是二手,是“新中之新”。但其实,这种零公里二手车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只是最近被媒体扒出来,大家才开始热议。
我记得2018年那会儿去4S店看燃油车,经销商总爱推库存半年以上的“展厅车”,说什么返利冲量。销售小赵当时还悄悄告诉我:“兄弟,这些库存没卖出去就要先上牌,不然厂家不给返点。”于是这些上过牌、手续齐全但没人用过的准新车,就这样低价流进了二网或者汽贸城。有次修理厂王师傅还跟我唠叨,说这种准新的大多轮胎都有点变形,但外观一尘不染,“比刚出厂还干净”。
到了新能源时代,这种现象更疯狂。政策补贴高的时候,一辆纯电能拿好几万块钱补助。经销商和厂家都怕错过节点,于是提前给一批库存车上牌、买保险,然后再找机会转手。这类操作多了起来后,各种乱象也冒头。我听邻居老宋吐槽,他去年花便宜价买了台所谓“0公里”的电动SUV,用着倒没啥毛病,就是三电终身质保没戏,贷款利率也高。他想维权,却发现根本找不到责任方,中间倒腾太多环节。
今年数据出来,全国交易近两千万辆二手车,其中12.7%竟然是登记未满三个月、行驶50公里以内的新鲜货,而且六成还是新能源车型。这比例吓人吧?我们小区地库里停着不少类似的“大礼包”,有一次帮朋友验个蓝色轿跑,拆开后备箱一股塑料味,还带原装膜,但查记录已经过户两次——名义上的首任早就消失在流程中了。
行业里的恶性竞争,也因为这种虚假销量越演越烈。一位做投资分析的小舅子说,现在企业为了吸引资本,各种刷销量数据,经销商压力山大,不达标就自己掏腰包把库存先处理掉。有时候甚至直接拉到外地公司户头上挂账,美其名曰渠道优化,其实就是数字游戏罢了。
去年哪吒汽车被曝通过提前注册等方式虚增销量,据说一年半时间内搞出了6万多台这样的操作,占它官方交付的一半以上。我还有印象,那会儿朋友圈突然冒出好多低价转让的新款车型,一问都是仓库压货清理。“别人都这么干,你不干吃亏。”这是哪吒内部传出的态度。据说极氪也玩类似把戏,把投保后的展厅车辆打包成限时优惠卖给消费者,有人以为捡漏,其实权益缩水不少,引来不少投诉声。
深圳和厦门的数据最离谱,一个月公司户占比八九成,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好几倍。不少业内人士私下吐槽:“这要不是刷单,我直播喝机油。”
而且这种风气不仅国内盛行,还出口海外。有段时间国外豪华品牌进口到天津港,再报关进来,被称作平行进口。但现在反过来了,中国自产的新能能源准新车,大批从天津港运往中东、俄罗斯等地。据一个协会副秘书长透露,现在出口的中国二手(其实很多就是0公里)占比超过六成甚至八成。一开始利润挺美,比如某款40万级别SUV到了迪拜能卖100万,可后来同行扎堆价格战,把正经做生意的人逼得喘不过气来。
俄罗斯网站上一辆1公里表显的大五座SUV标价29万元人民币,而同配置官方指导价35万元左右,看似便宜,其实没有任何质保服务,全靠买家运气。这些出口过去的问题车辆,也让中国品牌口碑受损——售后基本靠天吃饭,“坏了你找谁?”当地黄牛一句话道破天机:“只认现金,不认承诺。”
顺便插句题外话,上周维修店聚餐聊起这个话题,有师傅爆料曾接触到某品牌试驾/展览用的新能能源轿跑,被当作普通商品出售。他亲眼见识到底盘防锈层已经磨损明显,可销售照样吹嘘“一主未落地”。还有一次碰见客户纠结选配问题,说导航升级版要加钱,我忍不住提醒他:你确定这真的是全新品?别回头连地图都还是18年的版本……
最后一点冷知识——据传部分地方4S店,为完成季度考核,会临时把自家员工或亲戚名字挂在购置税登记证书上,然后再通过关系快速转让出去。所以你以为首任其实只是个幌子,用师傅的话讲,“看似透明,其实水深得很”。
虽然现在监管部门逐步加强管理,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不能再这么胡搞下去,但江湖上传言依旧不断。希望以后路边看到那些号称“仅跑10km”的特惠新能源,总有人敢站出来问一句:到底是谁开的第一脚?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行业访谈、小区邻居口述及公开新闻报道等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