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滤镜碎了”?行业拐点已至,未来走向何方?

今年上海车展,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盛况丝毫不逊色于五一节的外滩。

然而,这表面的繁华之下,却暗流涌动,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流量为王的时代,似乎已近黄昏。

往昔的车展,是流量的角斗场。

上海车展“滤镜碎了”?行业拐点已至,未来走向何方?-有驾

新兴的汽车品牌们各显神通,只为在聚光灯下争夺关注。

还记得2017年吗?

那一年,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数百家企业齐聚上海滩,上演了一场激烈的“群雄逐鹿”。

“500万以内最佳SUV”之类的营销口号满天飞,竞争之残酷,令人印象深刻,仿佛一场商业版的“楚汉相争”。

如今,市场的大浪淘沙之后,初代新势力仅剩理想、蔚来、小鹏和零跑几家。

他们曾凭借流量迅速崛起,但最终能够笑傲江湖的,还得靠过硬的产品实力和创始人的领导力,这正如《史记》中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上海车展“滤镜碎了”?行业拐点已至,未来走向何方?-有驾

车展的舞台,也逐渐成为传统车企的表演场。

上汽智己、长安深蓝阿维塔、东风岚图、红旗金葵花等国有品牌,以及比亚迪仰望、方程豹,吉利极氪,奇瑞iCAR等民营企业,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流量竞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技术竞争。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传统车企在互联网营销方面略显迟钝。

但事实证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他们的稳健反而成为一种优势。

他们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更强的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和风险应对能力。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曾掷地有声地说,上汽集团将全力投入资源、技术和生态系统建设,打造智己品牌。

上海车展“滤镜碎了”?行业拐点已至,未来走向何方?-有驾

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豪言壮语,智己汽车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上汽集团强大的实力背书。

在智能化领域,传统车企曾经的短板正在快速补齐。

通过战略合作,他们迅速提升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技术水平。

智己与Momenta的合作,使其智能驾驶体验跃升至行业一流;而与阿里的合作,则带来了更具科技感和人性化的智能座舱交互,无需触摸屏幕和应用即可完成操作,其便捷性令人叹为观止。

曾经,汽车行业流行“概念炒作”。

各种新技术名词层出不穷,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常被包装成L2++,甚至L2.999,企图无限接近L3甚至L4级别。

上海车展“滤镜碎了”?行业拐点已至,未来走向何方?-有驾

然而,几起事故的发生,让监管部门加强了宣传规范,那些夸大的宣传也逐渐销声匿迹。

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许多品牌开始在核心技术配置上大举投入。

智己L6和LS6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Orin X芯片;问界M8和理想L6也紧随其后。

激光雷达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一些售价十五万元以下的车型也开始搭载这一先进技术。

动力电池领域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

“新国标”的出台,对电池安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促使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

上海车展“滤镜碎了”?行业拐点已至,未来走向何方?-有驾

智己在车展上宣布,其电池包的热失控标准远超新国标,十万辆交付,零自燃事故的骄人战绩,充分展现了其技术实力与对安全的重视。

这场车展,更像是一场技术的比武大会。

各大车企不再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将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长城汽车的越野体验区,智己的原地调头演示区,蔚来的主动悬挂体验区,都吸引了众多目光,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技术的魅力。

技术与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双引擎。

尽管价格竞争依然激烈,营销策略也更加注重实效,但汽车创新却从未停止。

上海车展“滤镜碎了”?行业拐点已至,未来走向何方?-有驾

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渐成熟,广汽、极氪、奇瑞、智己等品牌纷纷公布了量产计划。

线控底盘技术也开始应用,智己汽车更率先发布了全线控技术战略,这将彻底改变汽车的驾驶体验。

智己汽车CMO李微萌曾精辟地指出,智己品牌的核心在于智能科技与用户需求的完美融合。

“智”代表智能科技,“己”代表用户体验,两者缺一不可。

上海车展的喧嚣渐息,流量的泡沫逐渐破灭,留下的,是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的真正较量。

那些专注于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提升的车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不仅是车展的转变,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换代的缩影,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向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阶段迈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