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给爱车续保的时候,很多车主都会感到一丝焦虑。
面对保险公司发来的报价单,上面罗列着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车损险、座位险等一长串专业名词,再加上销售人员热情推荐的“全险套餐”,普通人往往会陷入选择困难。
究竟哪些是必须配置的核心保障,哪些又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舍弃的附加选项?
如何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既获得充足的保障,又避免不必要的开销,这确实是一门值得探讨的生活学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交强险。
它的全称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从名字里的“强制”二字就能看出,这是国家法律规定每位车主都必须购买的险种,是车辆合法上路行驶的“通行证”。
如果没有它,车辆不仅无法通过年检,一旦被交管部门查获,还会面临罚款和扣车的处罚。
对于普通的家用小轿车,第一年的保费是固定的950元。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交强险的保障作用是基础且有限的。
它的赔偿遵循分项限额原则,在被保险人有责任的情况下,对第三方造成的人身伤亡赔偿限额为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1.8万元,而财产损失的赔偿限额仅为2000元。
这个2000元的财产损失额度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呢?
在城市里,哪怕是与一辆普通的国产车发生轻微剐蹭,更换一个保险杠加上喷漆的费用,都很可能超过这个数额。
如果碰上的是豪华品牌车辆,一个大灯的维修费就可能高达数万元,这2000元的赔偿额度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因此,大家必须牢记,交强险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保障门槛,绝不能将其视为万全之策。
正因为交强险的保障能力有限,商业保险中的第三者责任险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个险种可以说是交强险的“超级补充”,它的核心功能在于,当驾驶员因意外事故对第三方(即除了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之外的他人)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由保险公司在赔偿限额内进行赔付,从而弥补交强险额度不足的部分。
这正是车险配置中最需要深思熟虑的一环,尤其是关于保额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保额选项有100万、200万、300万甚至更高。
许多车主可能会认为,自己驾驶习惯良好,平时开车也很小心,100万的保额应该足够应对绝大多数情况了。
然而,这种想法在当今日益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我们需要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道路上的车辆构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豪华品牌汽车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各类高端新能源汽车也层出不穷。
根据相关行业数据显示,国内豪华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稳步提升,这意味着我们在日常通勤中与高价值车辆相遇的概率大大增加。
试想一下,如果不幸发生一起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对方是一辆价值百万的汽车,仅车辆维修费用就可能达到二三十万元。
如果事故还伴随着人员受伤,那么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以及后续的伤残赔偿金等,总额很可能会轻松突破100万元的关口。
一旦赔偿总额超出了所购三者险的保额,那么超出部分就需要车主自掏腰包来承担,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沉重的经济打击。
相比之下,将三者险的保额从100万提升到300万,每年增加的保费通常只有一两百元。
用这样一笔相对较小的支出,去防范一个可能导致家庭财务崩溃的巨大风险,这笔账无论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因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三者险保额配置到300万,是更为稳妥和理性的选择。
说完了赔付他人的保障,再来看看如何保障自己的车辆。
这就涉及到了车损险。
车损险,顾名思义,保障的是被保险车辆自身的损失。
无论是由于碰撞、倾覆等意外,还是因为火灾、爆炸、外界物体坠落、倒塌等原因造成的车辆损失,都可以通过车损险获得赔偿。
尤其是在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之后,车损险的保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它将过去需要单独购买的盗抢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险、涉水险等多个附加险种都整合了进来。
这意味着,现在购买一份车损险,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套针对自身车辆的全面保障方案,性价比非常高。
对于刚上路的新手司机,或者购买了价值较高的新车的车主来说,车损险几乎是必选项。
新手驾驶经验不足,难免发生一些小磕小碰,而新车的维修成本,尤其是在品牌授权的4S店,通常不菲,有车损险作为后盾,可以有效分摊这些维修开支。
然而,对于车龄较长、车辆残值不高的旧车而言,是否购买车损险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辆使用了七八年以上的汽车,其市场估值可能只剩下几万元。
而车损险的保费是根据车辆的价值来计算的,即便有折扣,每年的保费也可能需要一千多元。
在这种情况下,车主就需要权衡一下。
对于一些轻微的剐蹭,自己找一家可靠的修理厂处理,花费可能也就几百元,这比出险后导致第二年保费上涨要划算得多。
如果发生严重的事故,导致车辆接近报废,保险公司的赔付额度也是依据车辆的实际价值来核定的,赔付的金额可能并不比这几年累计缴纳的保费高出多少。
所以,对于这类老旧车辆,一些车主会选择放弃购买车损险,将这部分预算转移到提升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额上,这也不失为一种务实的策略。
最后,我们还需要识别一些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并不必要的附加险种。
例如,车身划痕损失险,虽然听起来对爱惜车辆外观的车主很有吸引力,但它的实用性需要打个问号。
首先,其保费相对不低,且赔付有额度限制。
更重要的是,一旦因为一道划痕而出险,即便理赔金额只有几百元,也会影响到下一年度的保费折扣,综合计算下来可能得不偿失。
对于轻微划痕,自费处理的成本往往更可控。
另一个例子是盗抢险,在过去车辆防盗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它确实有其价值。
但如今,随着城市监控网络的全覆盖、汽车防盗系统的升级以及车辆定位技术的普及,机动车被盗的案件发生率已经大幅下降,成了一个小概率事件。
更何况,如前所述,盗抢责任现在已经被包含在了车损险的主险责任之内,单独购买的必要性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