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销量数据看,小鹏MONA M03确实跑出了点漂亮的势头。9月份,全国销量达到了14842辆,平均算下来,每天差不多500辆左右。这个数字在纯电中算还算不错(咱们拿横向对比,但也得考虑地域和车型差异)。相比之下,日产N7的销量只有6867辆,也就是说小鹏大概比它多了一倍多。这要是在一个传统消费心理偏爱日系品牌、信任燃油车的市场,这已经算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我记得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开日产老车的,问我新出的N7怎么样。我说,你看销量、看渠道,明显小鹏在快速铺货、多点布局。而且从车型配置上看,小鹏在智能化上明显有优势。朋友笑了:这年轻人真会看AI、自动驾驶。他当然也懂点行里那些脑洞——但说句实话,产品得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才行。
编时我翻了下笔记:数据显示,过去半年,小鹏的销量由4月的13278辆稳步涨到9月的14842辆,涨幅不算大(大概11%左右),但够稳。可以想象,规模化运营正在起作用——渠道更宽,各个城市都能找到小鹏的门店;智能概念不断加码。相比之下,日产N7从579辆起步,9月跃升到6867辆,涨幅特别明显。这说明,合资品牌的电动车,开始试图通过一波科技洗礼重新获得市场关注。
我也没想到早几年,日产敢直接把SUV推到了市场第一线。你知道,为了和小鹏抢份额,日产还特别强调日系可靠性,这是它的一大招牌。很多用户还是觉得日系车省心耐用,油改电还算是个切入口,但难免偏保守——毕竟,日系在纯电研发方面起步比起新势力慢了点。
这让我不禁好奇:是不是新势力在技术创新上更敢冒险?比如 小米、理想推出的车型,无一不冲着智能、性价比去。说句实话,这也是看得比较远的市场趋势。你要说,像我身边的朋友,很多还是忠于传统日系、合资品牌。毕竟,品牌依赖感深,尤其是在二线、三线城市,用户对熟悉的信任最直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一张朋友与日产老车相伴多年的照片,笑得很幸福。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经历。
南方的市场更偏智能和体验。比如广州、上海这些地方,小鹏的销量最亮眼。比如在广州,单月销量快突破900辆,比日产多了606辆。最大的区别在哪?我觉得还是用户需求的变化:年轻上班族、科技爱好者,喜欢操控智能辅助、体验最新的自动辅助驾驶,费用还在能接受范围内。你打算怎么理解这点?我其实挺好奇(想不到一句更直白的话)——会不会智能和体验成为买车第一动作票?
反观日产在北京表现相对稳健——在北京这个传统汽车保留地,日产以350辆领先,算是它的死忠用户在支撑。北京用户对于可靠性和日系稳健性,还是有情感连接。这说明,合资品牌在品牌韧性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从区域市场看,小鹏在华东、华南表现出色。比如广东、江苏,销量在三四千辆左右。这些地区的用户更愿意尝鲜。尤其是在二线城市,智能驾驶体验成为他们的第一考虑。可惜,我没太多细想过——是不是未来新中产更偏好科技感而非传统信任?大概会有吧。
市场的变化也很快。有人说,小鹏规模化是个关键:越做越大,成本越低,品牌越深入。再配合不断升级的自动驾驶辅助,能让车价保持在有竞争力的区间。智能配置堆料,就像拼厨子的调味料多了,别人就吃得开。
而日产?它的路可能要慢慢调整了。传统老牌子的问题是套路老、技术慢。它们必须突破,比如在电池、电机、电控上加大研发力度,甩掉燃油车时代的阴影。这不容易,毕竟技术堆出来的产品,同时还要满足日常用着可靠的需求。这就像在穷山沟里挖金矿,耐心比用力更重要。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去店里转了一圈,刚好遇到一台N7的销售。问他:这个配置,价格和实用性如何?他笑着说:价格在20万左右,比我们去年1.0版高点,但配置丰富,自动驾驶、无线充电都有。我心想,这价格虽然不算低,但在这个市场,对得起日系品牌的信誉吧?更多的年轻人会关注智驾、性价比。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竞争,会是智能大众与传统品牌信任的博弈。小鹏的成功,显然在加大投入、打造规模上的努力。而日产,要想翻盘,或许得在技术深化、品牌重塑这条路上拼命追赶。
这场世间好感度之争,谁能笑到最后?我真觉得,这不只是车型的比拼,更关乎是什么让用户信服。你觉得呢?是不是汽车会变得更像智能伴侣而非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我们,是否也愿意成为这场变革的见证者?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