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用流体管路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1、汽车用流体管路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汽车流体管路系统指汽车流体输送系统中承载流体(气体、液体)流动、传输的载体或通道,一般由管体、连接件、紧固件等组装而成,主要用于连接汽车空调系统、底盘系统、传统燃油车发动机以及新能源车中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等,根据细分用途可分为空调管路系统、冷却管路系统、燃油管路系统、制动管路系统等。

连接件用于连接及控制上述各系统管路总成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紧固件用于汽车管路的紧固、连接与保护,是保证汽车正常运行、性能发挥、安全保障的重要零部件。整体而言,连接件和控制件等产品的要求高于管材,连接件和控制件认证时间更长,需要庞大的历史交付绩效去建立足够数量的产品失效模型,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不同客户的特殊要求并持续改进问题。

汽车流体管路按照所用材料分为橡胶管路、塑料管路、金属管路。塑料相比金属和橡胶具有轻量化、易加工成型、易安装、耐化学性、节能、综合成本低、性能挖掘潜力大等优势。以下分析塑料材质优势具体如下:

A、轻量化优势,塑料的密度低于金属和橡胶,在同样的管径、长度下,塑料重量更轻;

B、易加工成型优势,塑料可以通过模具一次成型、人工成本低,适合大批量生产,与金属相比更柔软、易弯折,与橡胶相比可以加工成任意形状并且可以使用热成型技术;

C、易安装优势,塑料管可使用快速接头,安装难度低、效率高;而金属管路在生产装配过程中,容易因累计误差造成装配困难、连接差、密封性不好,且接头和支架较多;

D、耐化学性优势,塑料相比金属更抗氧、耐水解并且不会生锈,相比于橡胶更耐油和臭氧;

E、节能优势,塑料管内壁比金属和橡胶更光滑、阻力更小,能耗更低;

F、综合成本优势,金属的机加工成本高,并且需要做防锈、绝缘等特殊处理;

G、性能挖掘潜力大,塑料在研发生产中,可将塑料材料进行合金化、玻纤增强,获得不同汽车零部件所要求的不同的物理、机械和化学性能。

2、汽车用流体管路系统市场发展情况

(1)汽车产销量增长带动流体管路零部件需求增长

汽车产销量的提升带动流体管路零部件行业的持续增长。整车厂商对于流体管路零部件的需求取决于全球汽车总体产量水平。

根据世界汽车组织(OICA),2013 年-2018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9 年-2020 年,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有所下降,但自 2021 年起开始逐渐修复,2023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9,354.66 万辆和 9,272.47 万辆,2024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9,250.43 万辆和 9,531.47 万辆。

随着全球汽车产销量重回增长轨道,全球汽车保有量仍将稳定增长,推动汽车零部件市场持续扩张。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市场转移。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日益提升的研发实力以及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全球主要采购来源之一。

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车企国际化步伐加快,尤其是在新能源车、混动车、燃油车领域全面布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步加快出海节奏,积极参与国际汽车巨头全球供应链体系,实现本土化生产,我国流体管路零部件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乘新能源汽车发展东风,流体管路零部件行业迎来市场空间扩容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流体管路系统单车价值量大幅提升。其中纯电动汽车取消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新增了电池、电机、电控和减速器,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热管理系统、汽车空调系统、电机电控冷却系统及减速器冷却系统等四部分;而混动、增程式等插混汽车不仅保留燃油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又引入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核心部件,进一步推动流体管路零部件需求增长。

车身的冷却系统设计变化和连接接口用量上升是导致新能源汽车热管路单车价值量上升的原因。传统燃油车冷却管路主要散热单元集中于发动机附近,如发动机系统冷却、进气系统冷却等,管路用量约 15 米。

纯电动汽车虽然没有发动机,但增加了三电系统,冷却管路在整车的分布更加分散,底盘系统也发生变化,因此冷却管路设计、走向与传统燃油车有很大不同,导致汽车冷却系统相关管路更复杂,且管路朝着总成集成化、电子化方向发展,需要连接更多的传感器、温控阀、相关管夹等附件,单车价值量提升。插混汽车集合了燃油车和电动车管路,管路用量约 30 米,管路设计更为复杂,且集成了更多电子元件,因而单车价值量更高。

(3)轻量化、耐高压趋势对流体管路零部件提出更高要求

2016 年,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信部牵头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提出:至 2030 年,乘用车新车油耗为 3.2 升/百公里,商用车油耗同步国际先进水平。此外,2020 年开始逐步实施的《第六阶段轻型汽车和重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也对汽车排放标准作出了严格规定。

随着国家对于汽车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相关环保政策的陆续实施,要实现上述目标,汽车的轻量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时,连接件作为汽车管路与管路之间的密封零件,相比于汽车管路对于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质量轻、防渗漏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上述汽车发展趋势及管路总成发展需求下,塑料因与橡胶、金属相比具备质量轻、防锈蚀、防腐蚀、导热系数低,并且具备较高的绝缘性和抗老化等优点,将在汽车轻量化、节能化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塑料流体管路零部件的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4)排放标准提升推动配套零件要求及数量提升

中国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历经多个阶段,从 2001 年国一标准到 2021 年 7 月 1 日国六标准,经历了 6 次升级。2023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 5 部门发布《关于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自 2023 年 7 月 1 日起,全国范围轻型汽车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 6b 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 6b 阶段的汽车。

国务院在 2023 年 12 月发布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其中提到研究制定下一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将国七排放标准提上议程。每次排放标准的升级对配套产品要求均有所提高,趋严的排放标准推动了配套零部件用量和单车价值量提升。例如“国六”发动机对配套产品的规格、功能、排量、工艺技术、精密度的要求均有所提高,部分动力系统连接管路在“国六”标准下由单层管路转变为多层管路,且产品结构、管体口径、配套零件的数量及精密度要求均有所提升。

(5)市场空间可期,行业格局持续演化

燃油车时代汽车市场国际企业占据主要市场,内资供应商起步较晚且在技术积累、配套经验方面均弱于国际领先供应商,因此市场份额相对落后。我国流体管路零部件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发展、研发创新,并在与各大合资、自主品牌整车厂就新产品、新需求进行不断实验、调整及匹配的过程中,已逐步缩小了与国外汽车管路连接件生产企业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并出现下行压力,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各大整车厂成本压力加大。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内资汽车管路连接件具备价格低、物流便利等优势,在开发设计水平、制造工艺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正逐步被各大合资、自主品牌整车厂所使用。同时很多整车厂为避免海外零部件断供风险,将本土优质供应商纳入配套体系。

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