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

说到这个激光视觉 Limera,不得不说华为真是会整活。以前大家一看那个车顶大蘑菇似的激光雷达,两眼发愁:“再怎么高科技,这玩意也太碍眼了点吧?”现在倒好,人家直接搞了个“一镜双模”,把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塞到一个镜头里了,打包成了个乍一看挺普通的小家伙,还能藏在内舱,车身外面啥都看不见。这是不是就厉害了?说到底,这货是不是真的能终结这么多年智能驾驶圈内关于感知路线的“雷达派”和“视觉派”争来争去这件事?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先不急着下结论,咱们一个个聊。

咱们常说,“你到底信哪个派?”一直以来,纯视觉路线的阵营就是觉得“软件算力够了,摄像头+AI就能搞定一切”;而激光雷达阵营又觉得“新瓶装老酒,给你点硬货,物理传感总比算法靠谱”。两边有各自的理,互相谁都看不起谁。现在华为把这俩往一起捏,等于是想问观众:“就不能一口锅里煮两样菜?”这样拼出来的东西,就真能成最优解么?

看起来至少很聪明,谁不喜欢省地方、省事儿的方案?你原来看车顶那一颗颗大包,那趟风阻、那破造型……真是让帅气的车变土豪金。现在把硬件内嵌到舱内玻璃后头,还特意挑在雨刷覆盖区,脏了水一刷就行,不像顶上的雷达,落了土都没法扫。关键是体积不到一巴掌厚,跟以前那个大灯泡似的家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设计师、司机,甚至洗车房老板估计都得给它点赞:

单这点,已经让人有点想夸它了。

但是问题来了。你这一口气把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物理级融合,等于说“我不仅是算法协作,而是位置信息、时间信息,直接物理对齐”。特斯拉为啥老说“我的纯视觉跟人一样”?是数据对不起来——深度、距离、边界全靠算,偶尔遇到极端工况,比如光线昏暗、速度极快、物体奇形怪状,那算法就容易拉稀。这会儿你一镜双模,有个点云+图片,至少雷达的距离和轮廓,不用靠猜的就能补“视觉不足”;视觉又能填激光雷达对低反射黑衣人的那个大坑,这就是“短板互补”。不是一句技术合成那么简单,是“同一只眼”同时盯着目标。

所以,咱换个角度看,现在的智能驾驶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感知不稳定,这不只是防不防追尾的故事,而是黑夜、雨雾、异形障碍这些条件下,哪个能最早分辨出“那是危险”,哪怕早个半秒都可能救人命。华为这套新方案要真靠谱,那就是让拼命提速的车,再多一道保险。

可问题会就此结束吗?其实有几个我本能怀疑的点。先拿最朴素的说:你这玩意儿装在内舱,得通过挡风玻璃看吧?那问你,遇上玻璃水透率、雾气、油膜、刮痕、逆光咋整?雨刷虽然刷表面,但玻璃上“牛油圈”一沾,视觉分分钟下线——你真能号称“终身免清洗”?这事要打个大问号。再说成本,合体是合体,可不是拼乐高……封装、对齐、震动、时间标定、装配公差每一项掉链子都是大问题,量产后能不能所有车表现都一水儿齐头,还得打个大大的折扣。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还有一个社会层面的槽点,就是法规与维修问题。你说放在内舱,人性化的确高,可将来一有小剐小蹭,不小心换前挡风玻璃,那你是整套高成本都要重配?再说各品牌总喜欢后配贴膜或者香水挂件,这影响视觉效果,谁来负责?交付标准不立牢,用户体验一地鸡毛的故事难道还少了?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但也要承认,这玩意用在问界、阿维塔这些车上,的确是行业里一种“愿赌服输”的勇气。你平台要敢真大规模量产,敢连续两三年追踪事故率,把算法不断OTA发版本、数据都摊到台面上,那咱就按事实说话。不说那些噱头词,消费者有没有因为用上新一代的激光视觉,在夜路、国道、恶劣天气里怂了点,能不能真多救几条命,数据会给出答案。

其实对消费者来说,咱普通人关注的根本不是你用的到底多少个激光、五台摄像头,还是三星八核算力。咱看的是:有没有少出事故,有没有发生了你能多救一命,再毛病百出的升级OTA,警报音响再怎么响,关键时刻叫停了一次,这东西就值票钱。如果这套东西真能大规模下放,未来五年整个国产智能驾驶体验提升一个台阶,那么争论谁站C位,还有啥意义?大家都不愿被割韭菜才是实诚话。

另外别老盯着“灵魂黑科技”不放。华为在做的,说白了是一种理工男式的“工程妥协”:知道纯软不行,硬件太丑,能不能凑到一起求个中庸?假如新东西真能做到“安全性提升,造型更顺眼,维护不糟心,成本能跑起来”,那么它就有资格成为行业下一个普遍方案。可哪个技术一上来就没毛病?要不要“成长的烦恼”?没人拍胸脯,各大车厂无不是边改边试错,你别一天到晚把极端工况拿出来比,然后觉得“全世界就你不对”,造车这活,谁都跑不快。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华为推激光视觉,雷达视觉一镜双模,车内设计成本有疑问-有驾

行业的风口就在这:你说这次感知革命能不能彻底终结路线之争?其实我觉得未必。今天是有点整合,明天可能还会有别的形式冒出来。再往后,说不定又来一波什么“更智能、无感知、混合式”的大融合。科学和市场的本质,永远都是试错、修正、继续进化。只是这一次,华为把工程细节和用户体验提到了台面上,起码甩开别人口水仗,真敢扛着放到车里、马路上跑着试。

所以该认清现实:无论啥路线,都不是魔法。高科技不是为了炫技,不是为了堆故事,更不是为了卖噱头。最本质的要求其实就一句话:“少点事故,多些安全”。车厂之间你争论几派都没用,最后看的是数据——哪套系统更真诚,哪套方案更不坑人,市场自然用销量来投票。别动不动高喊“行业终结”,只要人类不停止开车,这场路线之争就没完。

总而言之,这回Limera其实是华为造车队在“工程理性”和“美学用户体验”之间,给出的一种聪明、勇敢的折衷。能不能成集大成者?你说是终结之作,我倒觉得更像“新起点”:要是表现好,它可以成为下个普及潮;要是表现一般,那就是逼出下一个更牛方案的垫脚石。咱不急着下结论,数据、用户、时间会把故事写完。你说是不是?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