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深陷“围城”

特斯拉深陷“围城”-有驾

曾几何时,特斯拉不仅是全球电动汽车革命的先锋与颠覆者,更在中国市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早期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和一度难以撼动的品牌光环,对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催化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商业世界的潮汐变幻莫测,昔日的市场宠儿如今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风暴的中心,正是特斯拉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身依旧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光环却在逐渐黯淡。以比亚迪为首的本土品牌以及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新势力”车企,凭借对本土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快速的产品迭代和极具竞争力的创新,正对特斯拉形成“围剿”之势。

特斯拉在中国增长市场中节节败退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17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超过110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二,同比增长近40%。同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280万辆,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50%。

根据《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与预测(2024–2025)》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50万辆,渗透率突破55%,市场前景持续向好。

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特斯拉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节节败退”的态势。数据显示,特斯拉的全球销量增长率从2023年的38%骤降至2024年的-1.15%,销量从181万辆降至178.92万辆,这是其十年来首次出现年度销量下滑。在中国市场,这种颓势更为明显。

根据中国乘联会数据,2025年4月,特斯拉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出货量为58459辆,同比下滑6%,环比下滑25.8%,这已是特斯拉连续第七个月同比出货量下滑。其中,4月份特斯拉在华国内销量仅为28731辆,同比下滑8.6%,与3月份74127辆的销量相比更是暴跌超过61%。

早在2024年10月,特斯拉交付量已显疲态,当月交付68280辆,同比下降5.3%,环比9月骤降23%。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虽然在华销量达到13.7万辆,实现了3.6%的同比增长,但与以往的高歌猛进相比,增速已明显放缓。

更有数据显示,特斯拉中国工厂2025年第一季度的批发销量为17.27万辆,同比降幅高达21.8%。这些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它们反映了特斯拉这家一度习惯于指数级增长的公司,正经历着显著的增长动力衰减。

市场份额的流失更为直观地反映了特斯拉的困境。2025年4月,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零售份额仅为3.2%,较3月份的7.5%和去年同期的4.6%均大幅下降。其主力车型ModelY在4月份的销量19984辆,同比下降了24%,环比下降58.53%这款曾月销一度达到6万辆的车型。

销量的下滑直接冲击了特斯拉的财务表现。2024年第四季度,特斯拉总营收257.07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不及市场预期;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3%至15.83亿美元;毛利率降至16.3%,低于上年同期的17.6%。

2024年全年,特斯拉汽车业务营收同比下降6%,全年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53%。特斯拉将利润下滑归因于车型平均售价下降以及运营费用增加等因素。

在一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中失去份额,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表明特斯拉不仅未能充分享受市场增长的红利,其自身的增长速度已然落后于市场的整体步伐,这揭示了其竞争力的相对减弱,而非仅仅被市场增速抛离。市场份额的加速萎缩,进一步佐证了竞争对手不仅在与市场同步增长,更在积极地从特斯拉手中夺取客户。

新势力“围剿”特斯拉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从特斯拉一家独大,转向本土品牌群雄逐鹿的局面。2024年,中国本土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据61%的份额,高于2023年的52.4%。

这表明本土品牌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仅在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就达到130万辆,连续第五个月突破100万辆。这种市场活跃度为新势力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

在这一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众多中国本土新势力车企迅速崛起,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在2024年销量超过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2025年4月,比亚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高达29.7%,稳居第一。

理想汽车:2024年销量超过50万辆,同比增长33.1%2024年净利润80亿元,连续九个季度实现盈利。2025年4月交付33,939辆,同比增长31.61%。

小鹏汽车: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34.2%。2025年4月交付35,045辆,同比增长273.1%,实现连续六个月月交付超3万辆。

蔚来:2024年销量超过22万辆,同比增长38.7%2025年4月交付23900辆,同比增长53%

小米汽车:作为新晋玩家,其SU7车型在2024年4月至2025年1月期间销量达到162,384辆,超越特斯拉Model3同期的152,748辆。

极氪:2024年交付222,123辆,同比增长87%。在中国豪华纯电动车市场中,极氪已成为最畅销的中国品牌之一

零跑汽车:2024年总交付量达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87,552辆,同比增长162%。更值得关注的是,零跑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季度盈利,成为中国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从月度新能源车国内零售份额看,4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3%,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3.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9.4%,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等品牌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3.2%,同比下降1.5个点。

中国本土品牌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弯道超车”已成现实。这不仅仅是新能源市场,而是整体乘用车市场的结构性变化。这表明中国本土车企不仅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也在整体乘用车市场中侵蚀传统燃油车的份额,甚至超越了合资品牌。

这种“弯道超车”不仅体现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更在于技术和产品定义权上的转变。中国车企不再是跟随者,而是引领者,尤其是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技术应用方面。这使得特斯拉从一个曾经引入“鲶鱼效应”的颠覆者变成了被本土“群狼”围攻的对象,其在华的竞争环境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特斯拉不够“新颖”

特斯拉自身在产品、定价、技术本土化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内部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其在华困境。

首先,产品线的更新迭代缓慢,产品组合相对单一,是特斯拉面临的一大软肋。其销量主力长期依赖Model3和ModelY这两款已显“老态”的车型。尽管ModelY在2024年依然是中国市场的畅销车型,但在众多本土品牌新车型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其吸引力正面临严峻考验,直到2025年才迎来期待中的改款。

与竞争对手频繁推出新品、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相比,特斯拉缺乏能够持续激发市场热情或填补新兴市场空白的主流新车型,备受关注的Cybertruck因其小众定位和高昂价格,在中国市场难以成为销量担当。

分析师普遍认为,自2020年ModelY发布以来,特斯拉未能推出新的主流车型是其面临困境的关键原因之一。

其次,特斯拉的定价策略虽然灵活,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刺激销量,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多次采取降价措施。这种频繁的价格调整,虽然短期内可能提振销量,但也可能对品牌的高端定位造成侵蚀,引发已购车主的不满,并让潜在消费者持币观望,对品牌价值的长期维护构成挑战。

降价也直接影响了特斯拉的盈利能力,例如其2024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已从上年同期的17.6%降至16.3%。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五年零利率贷款政策,被视为一把“双刃剑”,虽能短期刺激销量,但无疑会进一步挤压单车利润空间。

再者,被特斯拉寄予厚望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和推广也面临重重阻碍。FSD在中国的引入进程相对缓慢,且高达6.4万元人民币的选装价格,使其在价格敏感且习惯于免费或低价软件服务的中国市场显得吸引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与本土车企迅速迭代、功能丰富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相比,特斯拉FSD在中国的实际表现和功能覆盖被认为未达预期,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本土方案。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数据安全法规以及本土化的技术适配难题,都对FSD的推广构成挑战。

即便FSD于2025年2月开始在中国推送,其功能也被描述为L2级别辅助驾驶,与美国市场的完整版存在差距,这可能难以满足已被本土品牌“教育”得期望值颇高的中国消费者。

这反映出特斯拉在深入理解并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细微的消费偏好和使用习惯方面,可能存在战略性的滞后。

总之,“品牌形象差异化”以及“技术落地与法规风险”也被认为是特斯拉在中国面临的核心挑战。这种全球产品开发节奏与中国市场超高速、超本地化需求之间的错位,是特斯拉当前困境的核心症结之一。

当特斯拉的产品更新和技术迭代在全球框架下按部就班时,中国竞争对手正以惊人的速度针对本土市场进行定制化开发和创新,这使得特斯拉的先发优势逐渐被蚕食。

特斯拉能否成功突围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特斯拉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其品牌影响力和核心技术积累依然是其宝贵的资产。特斯拉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仍具有强大的认知度和一定的拥趸基础。其在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电机效率等方面,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准。遍布全球的超级充电网络,尤其在中国市场,曾是其重要的竞争壁垒,尽管本土品牌的充电设施也在快速扩张。

此外,特斯拉在生产制造工艺和效率方面的经验以及全球化运营的经验,都是其潜在的优势。

然而,特斯拉要想在中国市场成功“突围”,面临的障碍依然巨大。

首先,本土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技术迭代速度快得惊人,其更加灵活和贴近本土需求的开发模式,使得特斯拉相对集权和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在响应速度上处于劣势。

其次,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日益提高,同时对产品价值(包括智能化体验、服务等)的期望也水涨船高。特斯拉FSD等高价选装包在性价比上受到质疑,而本土品牌往往能以更低成本提供功能丰富的智能配置。

特斯拉需要在中国市场证明其FSD的价值,才能扭转当前在智能化竞赛中略显被动的局面。部分分析师认为,FSD在中国的成功推广可能成为特斯拉扭转颓势、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之一。

再者,许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背后有强大的资本支持(包括政府基金和科技巨头),它们可能更注重市场份额的扩张而非短期盈利,这种战略耐心使得它们能够持续对特斯拉施加压力。

特斯拉作为曾经的颠覆者,如今在中国市场某种程度上也面临着“先行者的窘境”,即如何应对更新、更灵活的本土颠覆者的挑战。

因此,对特斯拉而言,“成功突围”的定义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期望其在中国市场重拾昔日的绝对市场份额和主导地位,在当前高度成熟和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下,或许已不现实。

一种更为现实的“成功”,可能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通过强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和技术优势,在高端细分市场稳住阵脚,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二是其规划中的入门级平价车型能够成功推出并迅速放量,使其在更广阔的大众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但这将面临本土品牌在该价格区间的激烈肉搏,对产品的性价比和本土化特性要求极高;三是FSD在中国市场能够真正实现技术领先和用户认可,成为一个真正的价值增长点。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挣扎,对其全球竞争力也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也是技术迭代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果特斯拉无法在这个“试炼场”中有效竞争,那么随着中国品牌加速“出海”,其在全球市场的长期领导地位也将面临严峻拷问。

中国本土品牌在与特斯拉的竞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未来可能在全球其他市场对特斯拉构成更大的威胁。

因此,特斯拉在中国的突围之战,不仅关乎其在单一市场的表现,更可能预示着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中角色的重塑。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轻松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新篇章已经开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