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赛道测试事故:技术、驾驶、管理三方责任谁来担?

最近,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条动态引发全网热议:小米SU7在首钢赛车场测试时发生意外。

虽然官方强调是“正常训练情况下的小概率事件”,但评论区却炸开了锅。

有人质疑车辆性能,有人吐槽赛道管理,更多人追问:“如果连训练都能出事,责任到底归谁?

作为小米进军新能源汽车的重磅产品,SU7从发布到测试一直备受关注,这次事故无疑将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这事儿看似简单,背后却藏着好几层“锅”!

1. 车企的“技术锅”甩不掉

小米造车是跨界,消费者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成熟度。

赛道测试本就是检验车辆极限性能的关键环节,如果连可控训练都出问题,难免让人怀疑SU7的稳定性。

参考业内案例,特斯拉、蔚来等品牌也曾因测试事故陷入舆论危机,最终都是车企主动公开数据、优化设计才平息争议。

小米SU7赛道测试事故:技术、驾驶、管理三方责任谁来担?-有驾

小米若想稳住市场信心,必须拿出更透明的调查结果,而不是一句“小概率事件”草草了事。

2. 驾驶员责任不能“隐身”

赛车手在测试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有没有误判风险?

比如2021年某国产电动车测试中,因驾驶员急刹导致侧翻,责任最终被认定为人为主观失误。

这次事故中,小米是否对测试人员进行了充分培训?

这些细节至今模糊,网友自然不买账。

3. 赛道管理方也别想“躺平”

首钢赛车场作为专业场地,是否提供了符合标准的测试环境?

比如路面状况、安全防护措施等。

2022年某品牌在赛道上因路面湿滑发生事故,赛道方因未及时清理积水被追责。

这次事故中,赛道方的责任同样需要厘清。

说到底,这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小米造车的挑战,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求快”与“求稳”的矛盾。

小米SU7赛道测试事故:技术、驾驶、管理三方责任谁来担?-有驾

消费者愿意给国产新势力机会,但安全永远是底线。

雷军说“造车是小米最后一场创业”,可如果连测试环节都难保万无一失,用户凭什么为情怀买单?

小米SU7的事故责任之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的考验。

车企、驾驶员、赛道方,谁都不能用“意外”当借口。

新能源赛道拼的不只是速度,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咱们普通消费者要的不多,无非是一辆安全可靠的车,和一个敢作敢当的态度。

你怎么看?

你觉得责任在谁?

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