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深水区,“卷配置”已经不再是营销端的专属标签。从快充效率到整包寿命,从能量密度到极端气候下的性能表现,动力电池的“热”正在成为车企背后真正的冷战焦点。而处于核心系统地位的——电池热管理技术,正迎来一场没有硝烟但影响深远的技术内卷战。
尤其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小米汽车、长安启源、蔚来能源纷纷围绕电池温控方案展开新一轮“火拼”,供应链上的三花智控、艾默生、海立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也加快了新产品节奏,构建起“热泵+液冷+集成式热管理”的全新技术框架。
1.2025年:热管理系统从“辅助系统”变为“主角”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热管理往往只是动力系统冷却的一部分。而随着电驱动系统取代内燃机,电池安全性和快充能力成为评价整车性能的核心标准,电池热管理技术已经演变为决定产品力的“核心战场”。
快充≠快热,安全温控是基础保障
目前主流动力电池在快充阶段都面临剧烈的温升问题。如果不能在充电过程中将电芯温度控制在15℃~45℃范围内,将极大增加热失控风险。例如在极端高温地区,液冷系统效率下降,传统风冷方案已难堪大任。
热泵空调集成化成为趋势
2025年上半年,多家车企已开始在中高端平台上全面部署集成式热泵管理系统。其中,小米SU7的CTB电池底盘一体化结构下嵌热泵模块,有效降低系统重量与冗余。而比亚迪则在e平台3.0 Evo中提出了“全场景温控”,覆盖从极寒到高温的多模式工作工况。
2.“电池温控大内卷”:车企PK供应链
比亚迪:刀片电池之后的“热武器”
比亚迪新近发布的第五代DM混动平台,除了热效率超46.5%的发动机外,还首次公开了其“电池主动液冷热管理2.0方案”。该方案采用分层液冷+AI热控算法,能实现电芯温差控制在±2℃以内,显著提升SOC估算精度与电池循环寿命。
此外,比亚迪还计划在2025年Q3前推出首款搭载“相变材料+主动液冷”组合包的汉EV改款车型,以提升夏季高速行驶工况下的系统稳定性。
小米汽车:用手机思维做热管理?
小米SU7 Pro版本采用的“自研智能温控架构”,在行业中首次将电芯温控与座舱热舒适管理打通,形成“整车热管理协同域”。此外,小米还与三花智控合作,围绕高压热泵的多回路控制进行深度定制,目标在于实现-20℃仍可8分钟完成30%电量快充。
特斯拉中国:从加热铝片到碳化硅水冷板
2025年5月,有爆料称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试产的新版Model 3 Performance车型已更换为碳化硅涂层水冷散热板,以替代传统加热铝片,提升热响应速度并降低能耗。这一改变或许预示着其下一代平台在热控方面将全面拥抱轻量化+智能化方向。
3.技术升级路线:谁在决定热管理的未来?
热泵系统从外挂走向“底盘级集成”
以往热泵系统多为外挂式模块,空间占比高、系统复杂。而目前主流Tier1,如海立新能源、三花智控、艾默生等,纷纷推出紧凑型热泵一体机(IPU),已可以嵌入CTB结构或滑板底盘模块中。这将为下一代底盘集成式电池热控奠定基础。
此外,部分新势力如零跑、哪吒,正在试点“无水系统”设计,即采用电子膨胀阀+高导热气凝胶方案,进一步减少液冷管道体积。
智能算法参与“控温战争”
传统热管理以PID控制为主,响应速度慢、参数固定。而AI算法进入热控领域后,通过大数据自学习预测电池热特性,可提前进行主动预热、智能冷却,提升30%以上控制精度。
例如,小鹏汽车X-EEA 4.0电子电气架构下,热管理控制器TCU由中央域控统一调配,配合10余个温感节点构建实时热图,提前预测并调整功率分配策略。
4.“热管理”成下一阶段新能源车的技术分水岭?
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内卷,不再只停留在“百公里加速几秒、续航超千公里”的表面功夫,而是真正深入到能源效率与系统稳定性的技术底层。电池热管理系统正在从“隐性指标”变为“显性卖点”,影响着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和厂商的成本结构。
最终,这一领域的赢家,很可能不是电池厂,也未必是整车厂,而是那些掌握核心热控算法、材料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幕后英雄”——热管理解决方案商。
热管理,看似冷门,其实是车企心头最“热”的关键系统。面对即将到来的能耗新政与极端气候挑战,没有一套优秀的热管理系统,新能源车的性能再强也是“沙上建塔”。
谁将成为这个领域的华为?谁又会在这场热战中率先出局?2025年下半年,值得关注。
汽车动力系统产业盛会【重磅来袭】--AEE2025第五届汽车动力系统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0月22-24日在苏州盛大举行。大会预计将吸引15000+专业嘉宾,举办100+场高水平技术演讲,汇聚200+家行业领军企业与赞助商,全面聚焦电驱动、电控、混合动力、电池材料与制造、动力总成、电池托盘、热管理、储能与氢能等核心领域,共同呈现汽车动力系统从研发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